。
建阳雕版印刷是福建省建阳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其萌芽于五代,繁荣于两宋,延续于元、明和清初。
东南网8月12日建阳专电(本网记者 王琼)福建古代印刷业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其中自宋代至清代,长时间居全国前列。而建阳更是全国有影响的刻印中心之一,建阳的建本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印刷史、中国古文化传播史及中国平民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8月11日,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摄影采风活动在建阳拉开了序幕。记者来到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的建阳,感受建阳别样的建本文化之韵。
建阳建本文化 兴于宋、盛于明的“出版史之最”
记者了解到,建本又称“建安本”、“麻沙本”,是古代在建阳北部麻沙、书坊一带刻印的古籍。早在两宋时期,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阳麻沙、书坊已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由于建本以私刻、坊刻为主,在书本刻印、排版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在出版发行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官刻为主的浙本蜀本。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有最早的纲目体史书刻本,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尚存最早的《伤寒论》注解本等。斯时,建阳也被成为“图书之府”。
据悉,建阳建本雕版印刷业肇始于五代时期(907-979),凋零于清顺治年间(1643-1661),前后兴盛长达七百余年。两宋时期,得益于当时建阳经济、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阳雕版印刷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私刻、坊刻的异军突起,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当时,闽北一带聚集了许多文人,麻阳溪畔书院林立,“比屋弦诵”,民间文化氛围浓厚。南宋时期闽学兴盛,进一步推动建阳的印刷业。建阳麻沙、莒口盛产梨木、“建阳扣”竹纸、松烟墨等,为建本的生产提供了充足条件。
而到了元明两代,由于战火(兵燹)影响,麻沙刻书坊受到毁灭性打击,刻书业逐步移聚于书坊。至明后期,建阳书坊有堂号可考的书坊就达84家,其中,嘉靖到崇祯120年间,光建阳书林余氏就先后出现33家书坊。清顺治年间,由于严厉的文字狱打击,以及建阳书坊相对闭塞的地理条件,逐渐落后的经济、文化,建阳书坊雕版印刷业逐步凋零,至清末,仅有少数书院(祠堂)刻印一些族谱、家传书籍等。
宋代建本图书远销世界各地。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保护建本文化 传承与恢复是关键
“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妆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归。”这是1698年清诗人查慎行游历建阳时写下的关于建本图书畅销四方的诗。版本学家认为,建本多流传于社会中下阶层,不为士大夫、藏书家所看重,所以传世较少。正因为存量少,世人珍如拱璧。南方由于气候潮湿,加上虫蛀等其它因素,保存图书更难。福建省无一宋代建本保存下来。宋建本从清中叶起就一直受到藏书家的青睐。清黄丕烈为购得《春秋公年经传解估》,“得之价白金一百二十两”,“务在必得,惜书而不惜钱物。”藏书家曾称赞此书“开卷展读,楮墨精妙,神采焕然”。抗战前夕,浙江图书馆购宋建本《名臣碑传琬琰集》,每叶价达银元五枚,已近乎收购古董。目前宋代建本散存于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国内各大图书馆如北大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也藏有大量建本。
而正因为建本的稀少和珍贵,加强建本文化保护、研究,更加显出它的意义重大。为此,建阳市文化局于1995年成立了建阳建本文化研究会,开展建本文化研究工作。同时,建阳市博物馆在宋代专题展区辟出专区展示馆藏清代建本雕版及相关文物,书坊乡、麻沙镇也有针对性的作了建本文化保护规划,建阳市人民政府对书坊建本文化相关遗存文物进行保护……以让建本这一在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文化遗产更好的被保护。
接下来,建阳市将从设立充实文史研究机构、恢复建阳雕版印刷技术、保护维修麻沙、书坊古建筑等多方面对建本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
建本文化传承人吴刚展示其精湛的雕版刻字技艺。
建本文化传承人吴刚向记者展示其雕刻技艺。
建本文化传承人吴刚展示其收藏的南宋雕版。
建阳麻沙水南刘氏家族活字字库。
为了更好地传播建本文化,未来将有一系列相关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