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诗歌应当根植自己的土壤再求创新 孙绍振少年时代就立志以诗为生命,到青年时代升华为以生命为诗。在“文革”浩劫中,他靠着诗歌在绝望中点亮生命的灯火。 1971年,孙绍振失去整整七个月的自由时,在打扫厕所时偷偷得到一本《西厢记》。他说他甚至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把发给他写交代的白纸拿来手抄其中诗句,滋润、激活快要失去生命希望的感觉。他在灾难中孕育起对于诗歌艺术的忠诚。时机一到,他就义无反顾,悍然为朦胧诗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回顾起来,当时那股傻气,那股疯劲,那种自信,真有一种不虚此生的甜蜜。” 最近,福建人民出版社刚出版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收录在由张炯、吴子林主编的《闽籍学者文丛》第一辑。这个文丛第一辑收录了谢冕、张炯、童庆炳、孙绍振、程正民、陈仲义、陈晓明、林丹娅、吴子林、黄发有等各位学人“有分量”的代表性论文。孙绍振把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诗评论绝大部分都放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书里。 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书中,他坦承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思考。在新诗进入新的探索时期以后,对诗歌忠诚信仰的他感到困惑,他不能完全认同后新潮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面对新诗争论基本上沉默了,因为他信奉历史的实践证明和证伪功能,还因为他怀疑从西方引进的一些理论。凭他自己的观察和深思,他感到那些号称最为前卫的理论并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孙绍振还引用刘亚猛教授文章中的话来纾解自己的困惑:“那些试图吸收外异理论,使之在本土发挥新功用的人引进的其实可能是一匹特洛伊木马,或者是一种计算机病毒,反过来控制了机内原有的程序,产生破坏性效果。” 在采访中,孙绍振一再表示要中国诗歌创作要坚持从传统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认为福建诗歌也要先根植自己的土壤再求创新。他认为,我们引进的那些西方理论和我们模仿的那些西方的诗风,可能是“一匹特洛伊木马,或者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
相关阅读:
- [ 10-23]芗城区法院开展文艺汇演庆重阳
- [ 10-23]福清渔溪镇举办庆重阳文艺展示活动
- [ 10-22]习近平演讲中提到,这些英国文艺作品曾影响中国
- [ 10-22]评黄晓明上《新闻联播》:当明星变文艺工作者
- [ 10-22]跑步宝贝活力写真 长腿高颜文艺范十足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