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首届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举行 听“闽派批评”的新脉动

2015-10-13 09:58:59 树红霞 谢海潮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谢冕

  张炯

  孙绍振

  陈骏涛

  程正民

  陈仲义

  王光明

  朱大可

  陈晓明

  谢有顺

  孙绍振与舒婷在交流。

  “201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现场

东南网10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谢海潮 文/图)上世纪80年代,一场围绕朦胧诗的论战,让“闽派批评”这一称谓为国内文艺界和理论界广泛认同,继而发展成为当代文艺繁荣的重要力量。2014年,“首届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在福州举行,共有闽籍和在闽工作的60多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与会,实现了“闽派批评”近30年来的第一次大团聚,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时隔一年,“闽派批评”以更高的规格、更大的阵容再聚首,共论“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与批评”。“这个论坛要一年一年举办下去,让它真正成为中国文学观念理论思维的一个发动机,成为一个创造性的平台,发挥重大的作用。”10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201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致辞中如是说。

诗性语言,彰显独特地域精神气质

“闽派批评”到底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与会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闽派批评”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实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闽派批评”与“京派批评”“海派批评”相提并论。近30年来出版的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史著作,都不乏对“闽派批评”作专门论述。

“闽派批评”不仅阐释了30多年的文学现象,也用实践嵌入了历史。如果没有“闽派批评”,中国近30年的文艺批评史将重新书写,这是与会者的共识。

闽人善论的文化性格,塑造了福建文学的独特面貌,赋予文学理论与批评独特的地位。从老一辈的开拓者到锋芒初现的新生代,“闽派批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精神文化气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

会上,作为“闽派批评”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的北大教授谢冕以“遥想与铭记”为题作即兴发言。30多年前,当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的“朦胧诗”刚发表时,一度遭到主流声音的否定,被批判为“古怪诗”。闽籍评论家谢冕、孙绍振最早挺身而出为“朦胧诗”辩护,是“朦胧诗”成为新诗潮主流的主要理论推手。

谢冕把这一切归功于那个焕发生命力和青春的年代。“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记忆,感受到的是时代曾经怎样塑造了我们个人,没有新时代就没有新的文艺和诗歌,也没有关于文学和诗歌的批评和书写。”

审时度势、应运而起、挑战旧俗,又始终保持坚韧而绝不张扬的特有姿态,谢冕认为闽派文学的精神气质大体表现在这些方面,坚定并持久坚持。

“闽派批评”虽被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的机缘所催生,但时代的偶然中有历史的必然。作为“闽派批评”中坚代的王光明认为,从根本上看,“闽派批评”就像现代中国革命史中闻名全国的才溪乡一样,都是地域文化性格和传统的衍生物。

而这种独特的文化性格在“闽派批评”这个群体身上显现了独特的风格。身在广东的闽籍批评家谢有顺在新的文学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最受瞩目的新锐批评人物之一。他认为,“闽派批评”最大的特色就是开风气之先的先锋性思想和自觉的语言意识。

而这种自觉的语言意识,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就是诗意。张颐武认为,这是“闽派批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无论是老一辈的谢冕、孙绍振,还是中坚代的南帆、陈晓明、朱大可,抑或青壮代的谢有顺、吴子林,他们用诗人的心去理解世界,把诗的生活和诗的感受变成了理论。

全国性视野,引领文艺理论批评潮流

今年,主办方将高峰论坛移师北京,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文学评论》和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等单位加盟成为主办单位,大大提升了高峰论坛的规格。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与会嘉宾超过一半是非闽籍学者、作家和诗人,体现了高峰论坛的开放性姿态。

“闽派批评”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却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群体。“闽派批评”之所以引人关注,就是因其以全国性视野引领文艺理论批评的潮流,并一直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批评的高地。

但与“京派批评”“海派批评”不同的是,“闽派批评”又具有鲜明的乡土身份意识,身在北京、上海的闽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往往与在闽工作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遥相呼应,形成理论共鸣。在“朦胧诗”论争中,北京有谢冕,福建本土有孙绍振;在“方法论”革新思潮中,北京有刘再复,福建本土有林兴宅;在“后现代”理论思潮中,北京有陈晓明,福建本土有南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自称是闽派文艺批评家培养起来的,“闽派批评”的老前辈张炯、陈骏涛等老师都对其有过指导。他说,高峰论坛关于闽派批评家的研究,其本身的意义已超越对闽派文艺批评思潮的研究,这是对当下中国文艺批评建设的一种示范性举措,具有普遍意义。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张炯可谓“闽派批评”的老前辈,虽到耄耋之年,仍非常关注闽籍文艺批评家特别是新生代批评家的发展,更是把眼光投向世界。“应该说这30多年我们的文艺批评有很大的发展,队伍壮大很多,发表的阵地也很多,但是我们还没有影响世界或者走向世界的大批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闽派批评”的阵容日渐扩大,如何承接以往的优秀传统,在本土资源与全国视野之间继续保持张力,正是高峰论坛试图导向的目标之一。主办方表示,今年高峰论坛移师北京,恰恰也是做这方面的努力。

肩负责任,创新路上再奏时代强音

如果说去年的“闽派批评”高峰论坛是时隔30年后的一次集结号,唤醒闽派的记忆,那今年的高峰论坛则围绕“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与批评”的主题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向学术化专业化再迈进一步。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闽派批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当代文学新思潮的重要“领潮人”,在“朦胧诗”论战、文艺批评方法革新、“后现代”的兴起以及文化研究的转型等关键性历史节点中扮演着理论先锋的角色,对当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做出了突出贡献,肩负了无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今天,我们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新情况,全媒体时代文艺的形态对我们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闽派批评”当何为?正如李敬泽所言,“闽派批评”要担起责任,担起你们过去一直做的事情,为我们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是过去30多年来“闽派批评”一直领先、一直能够对中国的文化理论和批评产生重大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仲呈祥看来,“闽派批评”的一个极大特质就是领风气之先,适时而生。今天,研究全媒体时代文艺批评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要力图继承闽派文艺批评的优秀有价值的历史传统。

面对汹涌澎湃的新媒体大潮,闽派文艺批评家们认为不必恐慌,只有适应才能够去征服,如果现在妥善应对、合理利用,或许能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创新的推动器。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和谢有顺是今年高峰论坛主题的主要策划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南帆应邀担任该主题论坛的主持人。其实,作为“闽派批评”成员中的壮年派,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就开始关注新兴媒体将对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了“闽派批评”的前瞻意识和先锋精神。

“闽派批评”为何能在中国文论界占据理论前沿位置,这个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在上世纪80年代,“闽派批评”曾打出“以开放眼光开拓思维空间,用改革精神革新文艺评论”的旗帜,已颇能说明“闽派批评”的创新和开拓精神。

再聚首,即是为了再出发。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艺生态下,“闽派批评”如何直面现实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闽派批评家们正在以自己的行动给出最好的答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