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落笔,泪满襟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雷光美)
离开时,他带走的是两罐自腌的咸菜,留下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34年前,谷文昌在漳州病逝,却永远活在了人民心中,每年清明节“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是东山群众的自发之举。今年10月15日是谷文昌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人们纪念他。因为他的精神,始终契合着时代精神,历久弥新。
34年来,福建日报始终牢牢跟紧时代精神节拍,一批批记者参加报社采访组,持续投身谷文昌精神宣传报道。其中,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福建日报采访组在编委会指导下,深入东山、宁化实地采访挖掘谷文昌事迹;2003年,中共福建省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福建日报采访组进一步大规模全面采访报道谷文昌事迹。这两批报道,为此后持续学习谷文昌奠定了材料基础,也使谷文昌的形象、事迹深入人心。2014年以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阶段,福建日报多次浓墨重彩地宣传谷文昌精神。作为驻漳州站记者,我能参与其中,既感到光荣,亦责任重大。
对于一名党报记者,好的作品要感动更多人,必先感动自己。这种想法并不是采写谷文昌精神题材前形成的,而是采写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无论是在参观、采访、听讲解、查阅资料中,还是在写作中,泪水每每夺眶而出。
2014年6月27日,福建日报一版推出我第一次参与采写的长篇通讯《学做一棵坚实磊落、无私奉献、扎根人民心中的木麻黄——以谷文昌为镜》。这篇报道的采写历时7天,在谷文昌弯腰抬巨石的照片前,在了解到谷文昌在东山植树最困难时发出“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铿锵话语时,在参观东山的沧桑巨变中,在谷文昌墓前……此情此景,都惹人落泪。故事不变、精神永存,为让报道不断出新出彩,福建日报采访组多次讨论后形成共识,以树喻人,既贴近时代要求,更生动可读。
2015年1月21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精神,福建日报在一版推出长篇通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追记人民的好书记谷文昌》,并配发评论《牢记“四有”》。作为采写者之一,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哽咽时,谷文昌在东山的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踩准时代节拍,把握时代精神,是党报的责任,也是党报记者的责任。近年来,福建日报多次精心组织的谷文昌精神采访组,始终坚持秉承客观、务实、准确的采写态度做好报道。谷文昌离开我们已经34年了,当年在他身边的人或已去世、或年事已高。采访挖掘中,就谷文昌事迹的同一片段,我们尽可能多方采选共同点、最接近点,负责任地还原谷文昌事迹、宣传谷文昌精神。
谷文昌的事迹每一部分都十分充实,他身边的人、了解他事迹的人无不被其深深感染。参与谷文昌精神报道的过程,既是采写,更是学习。群众中已有“谷式家风”一说,2015年1月 21日我在采写第二篇长篇通讯时,想要采访谷文昌的夫人史英萍,却得知史英萍已于2014年6月25日去世。然而,史英萍贴近群众、勤俭持家、关爱同事、资助贫困孩子的故事,在东山至今仍然佳话连连。谷文昌的儿孙也都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锻炼成长,当年身边的通信员、警卫员也长期投身于公益……谷文昌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也感动了一批又一批采访者,感动中国。这也是“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的最好印证。
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福建各地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为载体,推出了许多契合实际的专题党课、教育实践特色活动,这些都是党报记者可记录的生动素材。因为,谷文昌事迹不只是一般的典型,而是穿越时空的经典,是共产党员品质的生动诠释,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作为精神财富,必为后人学习、传承和弘扬,化为不断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记录者,我为之感动、受之感染,汲取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