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一审宣判,为今后类似案件提供诸多借鉴 民间环保组织赢得“首战” 东南网10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唐亚新 何海铭)29日,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南平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南平中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谢某、倪某、郑某、李某行为具有共同过错,构成共同侵权,判令四被告在5个月内恢复被破坏的28.33亩林地,在该林地上补种、培育、管护三年,并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27万元;如不能在5个月内恢复,则另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110.19万元。 南平中院审理查明,2008年7月底,在未经采矿权审批主管机关审批情况下,谢某、倪某、郑某从李某手中购得南平市延平区葫芦山砂基洋恒兴石材厂矿山的采矿权。该矿采矿许可期限至2008年8月止。随后,李某等在未办理采矿许可延期手续和未取得占用林地许可证情况下,开采矿石并扩大塘口,将弃土和废石向山下倾倒,造成28.33亩林地植被受严重破坏。 2014年,谢某、倪某、郑某等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今年1月1日,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依据当日开始施行的新《环保法》,向南平中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南平中院受理后,于5月15日、6月5日两次公开开庭审理。 “我们力求通过个案参考以及案件本身的影响力,来推动整个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这一案无论胜诉与否,都具有显著的标杆意义。”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主任林英表示,对一审结果比较满意。 被告方表示将上诉。 本案中原告主体资格问题,是争议焦点之一。最终法院认定原告自然之友、福建绿家园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作为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适格。“作为首案,这一认定对今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借鉴意义。”南平中院副院长林东波说。 林东波介绍,本案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依原告申请通知专家辅助人出庭就评估意见和专业问题提出意见,经质证后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本案还首次判决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此外,南平市国土资源局延平分局、南平市延平区林业局虽然对环境保护负有监督管理职责,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其与本案处理结果没有民事法律利害关系,不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第三人承担责任。 “这也明确了行政执法机构不承担公益诉讼民事责任。”林东波表示。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生态庭庭长祝昌霖认同林东波的观点。“我们审判的公益诉讼案应当具有导向性作用。南平这一案件在之后的司法实践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相关阅读:
- [ 10-20]环保法怎么成了文物保护的救命稻草
- [ 09-10]福建清理环保违法违规项目 将严格依法查处
- [ 08-24]中国修法重典治霾 拟取消环保罚款上限
- [ 07-18]新《环保法》执法需重点解决“钱”和“权”两大问题
- [ 06-16]胆敢环保数据造假 行政拘留等着你
- [ 06-15]首次披露监测数据造假案的警示意义
- [ 06-06]全国首例畜禽养殖水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在长汀开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