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摆脱贫困:闽东宁德跨越30年的接力

2015-11-11 14:53:37 刘亢、项开来、郭圻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我们是复合型经营,一地多用,一年多熟。”寿宁县天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张恒茂指着一片新栽的猕猴桃园说,桃树下的土地可以种三季,第一季是马铃薯,第二季是西瓜和花生,第三季还可以种一些蔬菜,大大增加了土地产出。

山高路远海深阔,九山半水半分田。闽东脱贫靠什么?产业路径如何抉择、从哪重点突破?这是宁德历届党委政府扶贫工作中思考的重点。靠山还得吃山,靠海还得吃海,念好山海经,做好“农”文章。

在福安市穆云乡高岭村,畲族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生活十分艰苦。但政府动员搬迁时,很多村民却难舍两亩地一片山,担心搬迁后的生活出路。村干部钟开顺第一个到外村学习水蜜桃和葡萄种植技术,回到老家带头种起了葡萄,还把学到的技术热心传授给乡亲。如今,高岭村水蜜桃年收成千把担,个大味甜的刺葡萄种植面积有3千多亩,村民年收入都有好几万。

福安市松罗乡的千亩高优葡萄示范园,以“公司农户”模式运作,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民致富,一亩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近7000亩,全乡人均收入1.3万元,出现了很多“葡萄新房”和“葡萄新娘”。而在整个福安市,葡萄种植面积有5万亩左右。

海里同样都是宝。闽东海产丰富,大黄鱼、海带、紫菜等水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滚滚财源。

上世纪90年代末,霞浦县东山村偏远自然村茅草房里的农户,陆续搬到海边的中心村,开始靠海为生。目前全村240户人家,85户经营2千多亩滩涂,年产值一亿多元。村主任陈李寿说,“去年价格最好,刚出水的紫菜一斤就卖5到8元,最高一户卖了200多万,平均一亩滩涂产出5、6万元。”

交通改善,一通百通。闽东大地的青山绿水,以往被人视为“穷山恶水”,如今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行走在闽东大地,处处可闻到清雅的茶香。目前宁德全市茶园有100多万亩,红、绿、白各种茶类兼有,茶叶种植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涌现出“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等一批知名品牌,闽东茶叶的名声越来越响。地处高山区的古田县,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去年鲜品达到50多万吨,产值40多亿元。

倚农重农,闽东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2008年以来,宁德市农民收入增幅都排在全省前列。2014年宁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亿元,增幅排全省第一,茶叶、水产品、食用菌三大主导农业累计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3%,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到60.9%。

“闽东山多滩涂多,高海拔地区发展工业成本太高,发展农业脱贫致富最为直接有效。”宁德市农业局局长阮永光说。

传统种养只能小富,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现代农业。近年来,闽东农业的内涵不断提升。2012年,宁德将小城镇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千亩设施农业、山地综合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五项工作整合起来,五位一体推进。目前全市共有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和234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点,专业合作社5千家,占全省的1/5。

优越的生态条件,秀美的山海风光,乡村旅游正在闽东大地兴起,乡间不时能见到挂着长三角地区车牌的汽车。

在福安穆阳乡溪塔畲族村,一条绵延6公里的葡萄沟犹如珍珠项链般环绕着村庄。每年8月刺葡萄采摘季,村里都会举办葡萄采摘节,吸引大量游客来此品葡萄、观民俗、听畲歌、尝小吃,时常出现车流堵塞高速公路的“盛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