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打赢闽东全面脱贫攻坚战
——来自宁德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报道
屏南双溪鲟鱼养殖基地,农民在进行捕捞作业。张川闽 摄
屏南
实施综合改革拔穷根
去年实现脱贫人口2170多人,预计今年达到2600人
12月2日,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周修船刚收完本季的滑菇,又贷了5万元用于扩大生产,滑菇种了4万袋,白木耳3万袋。
周修船家是残疾人计生贫困户。2009年,他以2万元贷款作本金,种下9000多袋白木耳和1万袋滑菇,赚了几万元。现在他家种菇每年有10万元收入。
屏南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扶贫开发综合试点任务。围绕“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该县从精准扶贫三级平台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三位一体”产业扶贫、造福搬迁易地安置、社会扶贫等5个方面有序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2014年,该县实现脱贫人口2170多人,预计今年脱贫2600人以上。
搭建平台,金融扶贫不出村。屏南已建立起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三级平台,即建立一个小额信贷促进会、一支金融协理员队伍、一批村级金融服务站点、一套贫困户信贷信息档案、一个金融服务信息互动网络、一笔扶持资金,构建起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基于该平台,贫困户办理5万元以下贷款,当天就可放款。
创新机制,健全信贷担保体系。该县筹集1600万元资金建立担保贷款风险金,对2万元以上的小额贷款实行农户向促进会反担保,贫困户通过自然人信用担保、林权抵押担保等10多种方式向促进会提供反担保。县农信社等将农户贷款期限从1年延长到3年,且实行年优惠利率,累计推介担保小额贷款达2.7亿多元,实现扶贫小额贷款全覆盖。
据介绍,该县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园区(基地)+农户”的“三位一体”产业带动扶贫模式,通过信托分红、承包管理和合作服务3种模式,强力推进产业扶贫。通过整合资源,对食用菌、高山蔬菜、竹业等10个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建设10个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将园区建设成扶贫对象创业就业的载体和服务平台。现已建设5个产业园区,吸引30个经济实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了600多户贫困户发展,促进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张尚瑶 张晓华 杨秀美
霞浦农民在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生产一线。 夏斌摄
柘荣
精准扶贫到村到户
三年来全县贫困人口从13.8%下降到目前的5.44%
12月1日,笔者来到柘荣县英山乡凤洋村,42岁的贫困户陈后发和妻子正在杭白菊留种地里清除杂草,给根部培土以利于安全越冬。
今年3月,村里出资1万元帮陈后发流转了50亩土地,并让他加入村里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他提供苗木种植杭白菊,今年收入达10多万元。
今年初以来,柘荣县按照“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着力壮大产业集群”思路,以规模扩展、结构优化、集聚集约、产业链延伸为主线,下功夫做“准”文章,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扶贫开发工作亮点频出。安排县直60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822户贫困户,市直单位干部挂钩帮扶198户;21个省市县扶贫开发重点村共争取到各类帮扶资金2689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35个;新发展玉竹、黄精、金线莲、铁皮石斛、覆盆子等中药材3000亩,发展林下经济2.3万亩;10家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帮扶10个贫困村,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68户贫困户脱贫;县财政统筹安排中药材、茶叶、油茶及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700万元,为18个样板村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11个县级重点村、2个县下派干部村安排扶贫专项资金39万元,省市财政为10个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每村安排专项资金20万元;2011年到2014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3933元提高到1987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14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贫困人口从全县总人口的13.8%下降到目前的5.44%。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柘荣县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县域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公共财政总收入增长10.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3%。
□游书金
▲ 寿宁县武曲镇塘洋“美丽乡村”一角 何家进摄
霞浦
实施农户自立增收工程
金融部门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信贷额度
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村民楼房的外墙装修一新,绕村小溪清澈见底……12月1日,笔者来到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一副和谐的画卷铺展眼前。
东山村是霞浦县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2010年到2014年,霞浦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943元增加到11342元。
近年来,霞浦县按照“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要求,以建立对象识别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动态管理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重点,经多轮调查摸底,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7097户23039人,贫困建制村57个,为扶贫开发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县里以57个贫困建制村为主攻对象,在省直、市直单位挂钩帮扶10个重点村的基础上,由县处级干部和县直单位挂钩帮扶47个贫困村,每年至少为贫困村筹措10万元左右的帮扶资金,扶持贫困农村发展产业和村级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县财政为每个县级贫困村各安排10万元资金,盘活现有土地、海域、山林等村集体资产,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县里专门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由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分别挂钩帮扶7079户贫困户,并大力实施农户自立增收工程,协调金融部门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信贷额度,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扶持贫困户发展现代农业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或者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做到每户都有1-2个稳定增收项目。
近年来,霞浦县还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2010-2014年全县完成造福工程搬迁4704户、18288人,今年还将完成搬迁1000户3800人。
□黄光亮
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乡村——柘荣县黄柏乡上黄柏村林颖 摄
古田
提振“四气”攻坚克难
三年扶贫开发项目累计总投资325亿元
2015年的暖冬,京台高速公路通车,成为古田人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自2012年实施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作以来,古田县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全局,全县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9类253个、总投资325亿元,其中扶贫资金6.2亿元。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和带动,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可喜的收获。
交通格局提升了。合福高铁、高铁城关连接线已建成通车,京台高速公路也通车在即;高速连接线及202省道过境线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建设,古田人通过高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实现朝发夕至,古田因此也成为福州、厦门至武夷山、白水洋,宁德至南平的交通枢纽。
民生保障提升了。古田县第二医院建成,古田一中新建学生宿舍楼已经封顶,第二水厂、绿化景观,还有社会福利院建设、省精神卫生防治医院建设等正在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6000元,跃居宁德市前列。
干群面貌提升了。干部群众创业有激情、有活力、有干劲,全县上下营造了“四气”氛围——浓浓的人气、滚滚的财气、昂扬的士气、浩然的正气。
古田县扶贫开发工作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勘测河道建桥”,“两增收一美丽”的扶贫开发模式在实践中脱胎成型。实施精准扶贫策略,通过建档立卡摸清底子,确定了69个贫困村、6302户贫困户和133个偏远自然村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省、市、县、乡四级扶贫重点村的驻村干部相继进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工作;挂钩帮扶的各级干部也纷纷入户,开展包户工作。今年预计实现1800户贫困户减贫任务,38个贫困村的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5万元,其余31个贫困村集体年收入平均增加6万元。
□张敏熙
霞浦崇儒畲族乡汴洋葡萄园 张秀华摄
寿宁
“三重三强”破贫困瓶颈
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5万减至1.5万
进乡“小高速”公路笔直宽敞,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大步迈进,脐橙、乌龙茶、油茶漫山遍野……从30年前刚建乡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凋敝落后到如今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带动势头强劲、农民收入不断攀升,寿宁县下党乡正发生着历史性巨变。
近年来寿宁县重产业、强“造血”,重基础、强支撑,重精准、强“滴灌”,点面结合,同向发力,类似下党乡这样的变化正不断涌现。2013、2014连续两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考评均居宁德市9个县(市、区)第四位、5个山区县第一位;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2.5万减至1.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920元提至9895元。不久前,寿宁还获评2015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重产业、强“造血”。该县充分发挥高山生态气候和硒锌土壤等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茶业和硒锌特色种养殖业5万多亩,创建“寿宁高山乌龙茶”“寿宁高山茶”两大公共品牌,推出富硒水稻等产品50多个,辐射农户2万多户,带动农民年均增收500元以上。规划建设总面积2万亩的“一园五区”工业平台,引进规模以上企业76家,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人,促进了县强民富。
重基础、强支撑。该县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建成以福寿高速公路为主动脉,双湖、寿庆、寿政二级公路为主干道、覆盖县乡村公路为主网架的闽浙边界区域交通枢纽;推进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南阳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转移;实施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智华中学、寿宁一中、寿宁六中等新扩建项目,建成省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投入近亿元完成县医院新建搬迁,并与省立医院和闽东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共建关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管理、二乙收费、省市级医疗服务和县级报销比例”的医疗条件。
重精准,强“滴灌”。该县以不同贫困症结为导向,量身定制“帮扶套餐”,先后投入资金1.26亿元,整村推进两批24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带动贫困村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推进集偏僻自然村、地质灾害点、灾后重建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四位一体”的造福搬迁工程,完成3537户15543人的搬迁工作,打造出塘洋、大韩、下党等一批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刘黎明
周宁
让每个乡村都有“拿手绝活”
三年来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696元
近年来,周宁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坚持“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自力更生与借力发展相结合,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三年来,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贫困人口从20806人降到11912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696元。
产业扶贫是周宁县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之举。该县生态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为此,该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出台一系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项目带动,激活乡村“造血”功能,让每个乡村都有“拿手绝活”。
玛坑乡首章村原本是个典型的老区贫困村,位置偏僻,发展落后。为扭转局面,该县扶贫协会与村两委共同探讨发展对策,争取资金改造村集体旧茶园,建成现代标准生态茶园400亩;2013年,又投入100多万元办起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并依托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发展自驾游,2014年,全村共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通过发展产业,2014年全村总收入超过1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而作为典型“空壳村”的浦源镇吴山底村,按照“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开发生态自驾游,并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特色产业。全村成立双碧峰、老农夫种养等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并借力村内的云山生态旅游、云山小镇酒店等2家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
据统计,近三年该县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230个,培育了“一村一品”典型村近20个。
□兰林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