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回眸2015:福建生态掀开绿色序章

2016-01-06 11:02: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我来说两句

修剪养护既能防范病虫害,又能减少强风对树木伤害。4日,养护工人在福州市白马南路为行道树修剪。 何祖谋摄

当北方日益受困于雾霾围城时,我们庆幸身处清新福建,享受着蓝天碧水。

这得益于过去一年来,八闽大地先行先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绿色指挥棒高高举起,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

2015年第一天,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过去,环保部门因缺乏强制执法权被戏称为“没牙的老虎”,如今有了新环保法,如同长了牙齿,有了虎威。新环保法对企业保持高压态势,铁腕执法成新常态。

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成为我国最严格的水环境管理规章。《福建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随即发布实施,我省成为全国最早推出省级“水十条”的省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广泛招募百姓河长,把公众从旁观者、被污染者变成参与者和监督者,共同护佑水清河畅。

为了让“清新福建”这一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清除污染水源的养猪场、关闭破坏环境的企业、拒绝想入驻的污染项目,对企业违法行为零容忍……全省掀起了一场史上最严的环保风暴。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2015年挥挥手走了,但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无污染的土壤、茂盛的森林和适宜的气候,将不再成为奢侈品。

绿色序章已然掀开。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编者

   利剑出鞘,让环境污染无所遁形

在开展“清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在企业排污口进行现场水质采样。

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新法赋予“按日计罚上不封顶”“企业违法可拘留责任人”“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查扣设备”等治污撒手锏。

★斩污行动

有“尚方宝剑”在手,环保执法利剑斩污,责无旁贷。2015年,全省环保部门共移送公安机关的涉嫌污染犯罪案件约110件,实施行政拘留案件约240起,实施按日计罚近30家,查封扣押约410家,限产停产约200家。

2015年9-10月,省环保厅、公安厅联合开展“清水蓝天”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其联动规模之大、抽调基层环保执法人员之多、交叉检查范围之广,为过往所未有。仅一个多月,移送公安机关侦办的涉嫌污染犯罪案件有60件,相当于前9个月总量,实施行政拘留强制措施案件158个。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较大、久拖不决、污染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原本躲避、逃逸、阻挠、抗拒执法的违法排污嫌疑人纷纷落网服法。

★新法显效

新《环保法》不但惩处力度大,且可操作性强,对一些恶劣违法行为通过强制手段,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促其纠正。

2015年1月13日,尤溪县沈湖纸厂5名股东收到公安机关开出的行政拘留5日的罚单。其时新《环保法》实施仅13天,此案成为我省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实施行政拘留的第一例。

以前处理此类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只能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并处以不超过5万元的罚款。但处罚要经过听证、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还要给企业三个月的复议和诉讼时间。对法院判决后或过了三个月仍不执行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这又要经过长时间的审查、执行过程。一个案件办下来,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耗费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如今,这种处理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沈湖纸厂被停产后,立即投资100多万元完善排污设施,并按环评要求进行全面整改。经相关部门环保验收合格,并取得排污许可证后,于2015年5月恢复生产。

“5名股东被行政拘留,令人震惊。无论在业界还是在社会上,此举都引起较大反响。”尤溪县环境监察大队长傅树德说,当地有十几家类似沈湖纸厂的企业,闻风而动,该完善排污设施的立即完善,形成自查自纠氛围。

百姓共治,护佑家园水清河畅

  河流污染和治理牵动着百姓的心。

东南网1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姚瑾 通讯员 蓝玮薇 文/图)“你瞧,这儿直排入河的污水还冒着热气”“那里的排污口周边有不少生活垃圾”……元旦前夕,“百姓河长”郑棣健和杨明栋又一次来到福州五一南路的同晖社区,对十四桥以西的部分内河河段进行实地巡查,并抽取水样。

“百姓河长”是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启动的水环境保护公益项目。2015年,通过“随手拍”内河污染曝光平台、“百姓河长”招募、海洋净滩等活动,该协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联动,在动员民间力量、引入公众参与监督水污染防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

★缘起

河流污染和治理牵动着百姓的心,是敏感的社会和民生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我省水域众多,拥有大小河流600多条、水库300多座。除了河道截污设施老化、河流自然净化能力减弱等原因之外,企业和居民违规排污等也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仅靠政府和一两个社会组织来保护远远不够,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监督,官民互动,上下同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为此,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借鉴江浙及台湾的做法,于2015年推出“随手拍”联合曝光平台和“百姓河长”招募等项目。

★过程

“随手拍”内河污染曝光平台,由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与福州市内河管理处联手设立,于2015年9月开始运行,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了举报联系方式。截至2015年12月中旬,先后收到市民举报照片百余张。根据这些线索,执法人员已查实处罚了13起案件,累计罚款21.05万元,发出举报奖金共计14500元。

2015年11月15日,我省首批“百姓河长”应聘上岗。来自福州、厦门两地的4位“百姓河长”,均是热心于环保、不计报酬的公益人士,其中有三人已过退休之年。

随后,“百姓河长”们选取各自较为熟悉和关注的河水流域,定期巡视并进行水质采样,同时在河流周边社区向居民了解相关情况,听取群众的建言献策,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他们还专门设立了QQ群和微信群,进行交流互动。

★反响

“发动社会力量,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是突破管理瓶颈的一次探索。”谈起联手社会公益机构设立“随手拍”曝光平台的效应,福州市内河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短短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经查实进行处罚的案件数和处罚总金额,都分别超过之前一年多时间查处的总数。同时,对沿河各地各类违法污染破坏行为,特别是一些工地违法排泥浆、排放污水的行为,形成了严打态势。

“随手拍”将污染违法行为的发生瞬间及时捕捉、存照,帮助行政执法部门完善了证据链。在确凿的影像证据面前,违法者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

“实际上,处罚只是管理手段之一,并不是目的。”福州市内河管理处负责人认为,通过参与监督,提升了市民公众主动保护城市内河环境的意识。

植绿护绿,如何避免行道树之殇

东南网1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2015年8月8日“苏迪罗”台风登陆我省,福州7万多棵树木受灾倒伏、断枝,其中不乏乡土优秀树种,如榕树、南阳杉等。残树断枝遍布街头,让人震惊。

★台风过后

日前,记者重走当时受灾较严重的白马南路、工业路、庆城路、五一路、五四路、北大路、六一路等路段察看。“阳光总在风雨后”,已看不出这些路段行道树、机非分车带在数月前,曾被强大的“苏迪罗”肆虐过的痕迹。已扶正的行道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然而对比往日照片,却留下许多遗憾,有许多行道树倒伏后再也没再站起来,只能被清除,它的位置已由其他树木填补了。

福州市园林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灾后这几个月,主要针对树木受灾程度施行不同的处理方案。受损不严重的倒伏、倾斜树木就地扶起加固;受损严重的树木移回苗圃进行复苏;完全无法救治的树木就地清理。一部分大树因缠绕地下管线问题无法进行补植,也有一部分因行道树的密度够达到遮阴效果无需进行补植。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类树木补植量达1400余株。

★警钟长鸣

“苏迪罗”给我们敲响警钟。一是“树大招风”,造成大树倾倒数量多。因福州热岛效应严重,所以城区种植了许多冠大荫浓、易形成高度郁闭的植物,如南洋楹、榕树、大叶榕等。二是“苏迪罗”台风主风向为东西向,因而福新路、福马路等东西向道路及风口处树木受灾严重。三是种植土层浅的行道树及公园植物受灾严重,如茶亭公园、北大路等。

“既要正视,又要反思。”园林专家认为,首先,平时要加强对树木的支撑防护,特别是做好新植树木、东西向道路行道树及大树的支撑。其次应增加对榕树、大叶榕等速生、枝叶浓密树木的修剪频率,降低风阻,并找准防风与遮阴这一矛盾之间的平衡点。再次,会同市政、污水、电力等有关部门优化行道树的种植深度、种植穴形式及完善施工规范等措施。

“苏迪罗”也给福州城市新区树种规划提供参考。专家认为,在今后新建东西向道路的行道树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树木的抗风因子。对抗风性弱、景观效果好的树种,如羊蹄甲、南洋楹、刺桐、银叶金合欢等,将重点放在公园绿地或避风的道路;而抗风性强的树种,如樟树、芒果、盆架木、海南蒲桃等,将加大应用范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