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东南网事:回家过年 一个甜蜜的负担

2016-01-07 08:12: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分享到:

当你忙着抢票准备回家过年,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徘徊在归与不归之间

回家过年 一个甜蜜的负担

 

一位神情不太“轻松”的旅客。摄于福州火车站

东南网1月7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文 实习生 林峰峰/图)日前,重庆一男子,因坐公交时被冤枉偷手机而被带到警察局,民警介入调查后发现该男子竟然打工19年,从未回过家,连自己户口都被家人注销了,而这一切只因男子感觉自己在外打工多年却未赚到钱,无颜见家人。

类似这种恐归的案例,并不鲜见。春节将至,不少人开始忙着抢票,准备返乡团圆,但在城市中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盼望春节,却又害怕回家;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徘徊在归与不归之间。

分享:N个不敢回家过年的理由

记者在微博话题“今年过年不回家”中发现,位列第一的不回家过年的理由是“路途太折腾,车票难买,为了避开春运客流高峰选择错峰回家”;其次是“工作岗位离不开,春节加班费也高,可以多挣一些钱”;再者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来过年”。另外,长辈催婚、回家的人情开支太高、工作没有起色……也是多数受访者不回家的理由。

“谁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陌生的城市过年,但回家的压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回家所带来的温暖。”网友施先生告诉记者,他来自闽北一个小县城,在福州从事保险工作4年。前2年业绩好,收入较高,过年回家时给长辈的红包一个就是2000元,给小辈的一个红包300元,所有亲戚都夸他父母养了个孝顺孩子,有出息。施先生说,除了红包,家里的烟酒招待、来回路费、好友聚会等花销也不小,过个年他至少要花费2万元。这2年业绩不好,收入不如从前,他担心家里亲戚议论。“所以这2年,我宁愿一个人待在城市过春节。”施先生说。

网友“石墨一斤”则表示,每次过年回家,长辈的“特别关心”总是让他难以“招架”,所有人见面都会问:“年龄不小了,找对象了吗?工作怎么样?收入呢?”特别是父母一遍又一遍唠叨,实在让人感觉过节跟“过劫”没什么两样!

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不回家的理由有N种,但比起父母的牵挂,我们那点理由真的是微不足道。“父母等了那么长时间,不就是希望大过年的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吗?”一网友说。

探因:家人关心与现实的落差

“看待成功的标准,亲朋好友的期望,会造成焦虑反应。”福州千里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分析师华琼认为,“回家过年”之所以让一些年轻人害怕,是因为它不只意味着过年团聚,更意味着家人、朋友所寄予的过高期待。“当回家与成功、有钱、长脸画上了等号,‘没钱’就变成了‘没脸’,而‘没脸’哪还敢‘回家’?”

华琼还认为,长辈对子女的过分关心,特别是隐私方面的“拷问”,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回家过年的一个原因。在长辈看来,一年见不到几次面,问对象、问事业、问收入是人之常情,但在晚辈眼中,这样的拷问除了会让自己“压力山大”外,一点作用也没有,问多了反而让人产生焦虑的情绪。当这种情绪持续累积,就会让人产生逃避的心理,春节不回家的情况就会随之出现。

福建电大公共教育管理系主任赵容分析,“恐归”心理在青年人当中很普遍,这其中既有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的摩擦,又有人在面对超过个人收入水平的消费时启动自我心理保护机制的原因,是社会多元化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能够化解的。在一些人眼中,财富、权力是成功的标签。在城里有没有房,有没有一官半职,有没有自己的车,都是成功的标尺。一些年轻人每到过年不管千山万水,都要开车甚至借车回家过年,就体现了这种“面子文化”。

建议:不一定要在春节回家看看

“回家过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它不仅是亲情团聚与人际沟通的机会,更代表着父母的期盼。”赵容说,子女是维系亲情的纽带,逢年过节不回家,不仅伤害了父母的情感,也可能对家庭伦理体系造成破坏。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年轻人只要看淡礼尚往来,回家就是一件轻松而温馨的事情。年轻人不应把回家当作一种幸福的负担,而且常回家看看并不一定要在春节,平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同时赵容呼吁,国家能够出台更为细致的休假制度,让带薪探亲假落到实处,通过法律来保障中国父母享受团聚的权益。

华琼则认为,父母和子女平常要加强沟通,给予子女多一分理解。“恐归”的人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属于敏感人群,对他们应给予足够的理解。

“积极调节心理,让自己拥有一个乐归的心态。”华琼建议,“恐归”年轻人要减少消极的暗示,多一些正能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