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起点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回放与效应
东南网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段金柱 陈文波 杨李超 陈静)
四年的准备,十天的盛宴。
这是一届开创新风气的体育盛事、文化盛会、青春盛宴。
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因为是“第一”,所以从筹备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现成模板可以套用。因为是“第一”,所以“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民,下定了决心,要做好“第一”!
在圣火熊熊燃烧的十天时间里,我省体育健儿共获得32金30银32铜,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项均位列全国第二,这是我省参加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最好成绩,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当圣火缓缓熄灭,首届青运会画下完美句点,对福建来说,意味着要在新起点上,呈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因为首届青运会的淬炼,今后,福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福建体育事业、产业发展之火将烧得更旺。
因为首届青运会的带动,福建城市运行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迈出创新一步,为在新发展阶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下好全省“一盘棋”先行进行了尝试。
因为首届青运会的磨砺,清新福建、魅力福建的牌子更亮,福建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浓,爱拼会赢、海纳百川的气质获得广泛的认同。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回望100天前逐高而起、跳跃燃烧的青春圣火,我们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青春发力的总动员,也是一次加快建设新福建的再动员。
(一)新理念
“科学办会、节俭办会、廉洁办会”,是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从筹备之初就确定的办赛理念,贯穿这场体育盛会始终。科学选择场馆,合理安排赛程,探索“少花钱、办大事,花小钱、办成事”的节俭办赛模式,在厉行节约和保证运动会标准之间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
【回放】
事例一
2016新年伊始,位于福州海峡奥体中心的游泳馆正式向市民开放,自此,青运会主会场“一场三馆”实现了全部向市民开放的承诺。除了“一场三馆”为新建外,本届青运会,福建响亮喊出“能用不改、能改不建、科学建设、长远考虑”的口号,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设置比赛场馆和项目。在主赛场福州,当地政府还将县(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县一区一场馆”的要求与满足青运会比赛场馆的需要相结合,全面推进县(市)区体育场馆建设改造。不仅如此,在体育场馆建设改造设计中,还充分考虑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赛后的使用与商业开发等因素。
事例二
火炬传递是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圣火的传递,将赛会的精神和理念一棒棒地传递下去。青运会的火炬传递采用了“两头实,中间虚”的传递方式进行。在福州马尾罗星塔实体采集火种,开幕式点燃火炬,中间通过网络虚拟传递的方式进行,既时尚环保又绿色低碳,也符合当下青年人的生活习惯。
事例三
将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已出售未交付的商品房作为赛时运动员、教练员等临时性的驻地,避免了专门建设运动员公寓造成浪费。
在办公用品、竞赛器材上,也很“抠”。“能拉赞助的拉赞助,拉不到赞助考虑租赁,实在租不到才考虑购买”,不少器材都是从南京青奥会上“打折”买来的,赛事结束了,转让给接下来要办赛事的省份使用。2015年12月10日上午,首届青运会福州市执委会向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组委会捐赠物资仪式在海峡奥体中心举行,现场捐赠了青运会主新闻中心的部分运营物资。
【声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过去,对办大型运动会讲排场、摆阔气的现象,群众很有意见。首届青运会筹备以来,我省始终秉持“科学办会、节俭办会、廉洁办会”的理念,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关于规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筹办工作意见》精神,给国内办赛吹入一股清风。事实证明,节俭办会了,不等于精彩打了折扣。节俭中办会,更是考验主办方的智慧与能力。
于是,我们看到青运火炬传递、商品房成为临时驻地、场馆能修就不建等等。花的钱少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赛事的精彩进行,各项工作都高效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组委会副主任高志丹在回顾本届青运会各项主要工作时,首先夸赞的就是青运会节俭惠民,开创新风,“这种理念,具有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对此,青运会首席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青运会既满足了赛事的需求,又注重节俭,不铺张浪费,不贪大求全,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科学节俭,合理节俭’。”
花大钱办大事,这不是水平和能力的体现。花小钱办大事,才真正考验办赛方的办会大智慧。
更重要的是,这种理念正成为国内办赛的新风气,得以传承。青运会结束后不久,主新闻中心的办公器材捐赠给了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承办地新疆,这不仅是物资的交接,更是节俭理念的传承和延续。而下一届青运会承办地山西的相关领导,在闭幕式上明确表示,首先要借鉴的就是福建的办赛理念。
(二)新模式
体教结合、寓教于乐,科学节俭、合理节俭,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四年中,首届青运会用锐意创新的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办赛的新模式,而这些都将成为今后国内大型赛事举办的新标杆。
【回放】
事例一
青运会不仅是一场全国青少年的体育盛会,更是一个文化交流、拓展友谊的广阔平台。赛事期间,组委会围绕参赛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
福州十八中师生代表设立的“善化书院”着重介绍福州书院历史变迁,结合“礼、乐、射、御、书、数”的古代六艺,学生身着汉服展示古代礼仪。而在“智能之旅”小屋,福州三中的学生带来了在全国大赛中屡创佳绩的“创未来机器人”,让运动员真实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设置,活跃了青运会的气氛。
事例二
“U17女排决赛已经结束退场了,有需要采访的媒体记者朋友们可到混采区采访。”……
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私人定制”服务,青运会期间,每一个加入场馆微信服务群的记者都能享受。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用惯了的聊天工具,给青运会插上了“智能模式”的翅膀。来自浙江日报的记者高华生表示,对于以“智能亚运”作为办赛理念的杭州亚组委来说,这个模式值得借鉴。
【声音】
在这场青年人的宴席之上,体育不是唯一的主角,被摆到同等重要位置的还有文化和教育,三者交融创下国内运动会的新模式。
据统计,仅在福州,赛事期间共举办了11项、超过百场的文化交流活动。来自我国各地的55个代表团、8000多名青年运动员走出赛场,走进青运村,走进坊巷,走入学校,长知识、开眼界,让青运会的意义超越体育本身,让体育回归到原本的教育功能和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
本届青运会的办会机制可谓是创造性的:省级层面设组委会、市级层面设执委会、各项目层面设竞委会,明确了决策层、组织层和执行层的三级组织架构,较好地建立了省市赛区无缝对接,协调联动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青运会全省直接参与筹办工作的近3000人,其中省组委会有18个牵头部门、80个单位和339名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筹办工作。上下联动,同心戮力,成为一届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前提。
青运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做法也成为本届盛会的一大创新。
遵循“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筹管有度”的原则,充分挖掘市场资源,积极做好资源开发工作。组委会与13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31家企业成为赞助商、供应商,并获得了27家商会(含企业、个人)的热情捐赠,同时签约28家特许经营企业,省市资源开发共签订赞助合同金额(含物质和服务)3.6亿元,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还展示了企业和商会风采,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对于本届青运会的赛事组织的好与坏,最有发言权的国家体育总局官方也在第一时间给出了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展示了福建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展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和各地体育工作的新水平,实现了体育功能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多赢,青运会将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特色,载入我国体育事业和福建发展的史册,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新形象
一场比赛改变一座城。作为我省有史以来承办的最大规模的体育赛事,青运会为八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也让“清新福建”“魅力福建”名扬天下。从场馆建设到路网提速,从“福建气质”到景观升级,八闽大地因为青运焕发新光彩,展现新形象。
【回放】
事例一
占地面积207亩的福州飞凤山奥体公园人气满满,不少市民驱车前来欣赏美景、健身锻炼,感受运动气息。规模壮观的音乐喷泉、青山绿水的优美景致,与不远处的奥体中心遥相呼应,让市民们赞不绝口。而在3年前,这里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尘土飞扬、垃圾遍地,建筑物低矮破旧,人们生活工作极为不便。青运会的召开,让这里彻底变了样。
“我们以举办青运会为契机,科学推进城市发展规划的实施。通过场馆建设带动了新城区发展,使这个片区的城建水平提速5年以上。”福州市有关负责人说。
伴随青运会的召开,福州的城市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先后有90个市政路桥项目投用。二环至三环、三环至高速公路之间建立了便捷交通,金鸡山隧道、金山大桥、化工路等也得到了提升改造。去年底,福州地铁1号线南段试通车,福州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地铁时代”。
事例二
位于杏林湾畔的厦门市水上运动中心,承接了青运会的赛艇项目。此前,由于杏林湾上游及周边村庄污水系统建设滞后,雨污合流,导致部分污水汇入杏林湾,影响了杏林湾的水质。为创造良好的比赛环境,从去年6月份以来,集美区启动了杏林湾水域截污整治“百日行动”,湾区每日排放的约2万吨污水全部被“截流”,有的进入污水处理站,有的进入大型污水厂,经确认达标后,才能回用和补充水体,而不再直接流入杏林湾。
污水净化了,杏林湾又回复了往日的清澈洁净。周围绿荫环绕,高楼美景倒映在水面,被不少运动员评价为“最美水上赛场”。
事例三
青运会期间,“福建蓝”频频刷爆运动员和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获得无数点赞。天津今晚报记者李天然感慨地说:“一到福建,蓝天白云迎面而来,这对于常年生活在雾霾城市的我来说,‘福建蓝’带来的幸福震撼可想而知。”
此外,去年环保、公安在全省开展“清水蓝天”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第一季风暴掀起的短短一个月,查办各类环境违法案件566起,取缔关闭小散杂企业79家,斩断了企业违规排放的黑手。
种种铁腕措施多管齐下,让“福建气质”节节攀升。去年九市一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福州厦门城区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10月份福州空气质量跃居全国第一。
【声音】
尽管青运会只有短短10天,但拼搏奉献的青运精神已经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转化为强大动能,推动八闽大地走向更美丽、更富饶、更宜居。
青运会提升了福建形象。在“青运效应”助推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城市品质得到新提升,市民素质得到新提高,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在八闽大地更加浓厚。所有这一切,都擦亮了“清新福建”“魅力福建”的名片,生动展现出开放、文明、热情、优美的福建形象。
青运会强化了城市管理能力。首次承办如此大规模的赛事,对我省、特别是福州市而言,是一项艰巨的考验。然而管理者们意识到,城市建设提速,不仅是为了一场赛事,更是为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因此,本着“为民建城、为民所用”的理念,各设区城市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迎难而上,持续推动场馆完善、交通提速、环境美化、保障升级,在“青运大考”中交出了完美答卷。
青运会提升了福建美誉度。长期以来,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由于经济体量与第一梯队的强省还有一定差距,导致一些人认识不足、理解不深。青运相约,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媒体记者、各界来宾汇集八闽。完善的场馆设施、厚重的人文底蕴、优美的生态环境、便利的城市交通,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里有史上最好的运动村”“难舍青运,更难舍有福之州”这样的感叹屡见不鲜。伴随他们的文字、话语和镜头,“清新福建”“魅力福建”的形象蜚声海内外。
放眼今日福建,城市更靓丽,生活更宜居,市民更文明,八闽处处皆风景。一个个荣耀,一声声点赞,提升了福建的城市竞争力,也让全省人民增添自信和勇气,凝心聚力、奋发作为,展现新福建的卓越风采。
(四)新活力
青运会的正能量,激荡着所有参与者的青春之梦。个体的活力尽管渺小,却能发挥聚沙成塔的效应,让城市和社会内外兼修,焕发出勃勃生机,驱动我省“后青运”时代又一轮改革创新。
【回放】
事例一
2015年10月17日晚,在青运村的“村晚”上,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的环保秀最吸引青年人的目光。废旧的篮球鞋、网球拍、运动裤……这些运动员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经过精心设计,摇身一变成了T台上的时尚衣物。青运村志愿者之家开展的环保创意学习会,让参会者在比赛、训练之余体验了一把变废为宝的快乐,将环保理念的种子带回各自的城市生根发芽。
事例二
青运会实体火炬传递当天,63岁的福州老年骑协成员吴良通一早就从马尾赶来参加志愿骑行,在闽江北岸为圣火助威,让老吴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几岁。借着青运东风,福州市全民健身再掀热潮,初步形成了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
事例三
青运会正式开幕后,田径项目创造性地让观众凭身份证免费入场,海峡奥体中心的热度一夜爆棚。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夸赞说,这一办赛举措的后续效应非常明显,对全民健身的及体育产业的发展,都会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声音】
曾经有人说,为大型赛事每投入一笔,综合产出就能有三倍。对首届全国青运会来说,“产出”不一定得是“真金白银”,可以是“风清气顺”,也可以是“活力四射”。
让我们从一个微观视角说起吧——
薛雅贞做志愿服务有三宝:驿站、福建志愿行APP和一颗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爱心。期末临近,APP上线的学生志愿者越来越少,但年过半百的她仍不忘分享日常见闻,用亲手熬制的“鸡汤”安抚青年人的烦恼和焦躁。
“面对求助时,你会有种幸福感。有人说我没时间到驿站,其实驿站只是个壳,服务是心灵感应,比如在公交上给老人小孩让座,一声‘谢谢’足矣,这些点滴是无价的。”作为宝龙驿站的站长,薛雅贞的热情并没有随着青运会的闭幕而弱化。
在数九寒天奉献一腔热情的,还有福清义工俱乐部。这支由青运会城市志愿者转型、壮大而来的队伍,平均每十天就会有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包括慰问光荣院和孤儿院,看望低保户,收集捐赠旧衣服,环保活动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青运会让这股新风气更广泛地吹向八闽大地。作为大型活动配套服务的主体,志愿服务往往在办赛城市衍生出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青运会更是如此,第一次打响的“小青果”品牌,在打造清新福建宜居软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我省志愿服务的整体形象。
统计显示,仅在福州主赛区,就有2.86万名志愿者提供了总共600多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单人服务时间最长的突破350小时。青运会结束后,他们成为我省志愿服务的示范和中坚力量。
青运会的使命完成了,但“为青春点赞”的志愿精神没有就此消散。在福州西湖公园,王彬老人仍会定期来这里义务清扫,追随他的普通市民有了一大拨人;在福州市福利院,红马褂们在冬至日为孩子们送去了温暖的汤圆和笑脸;在三坊七巷,青运会游泳队员微信送来的新年祝福让驿站坚守的志愿者们倍感温馨……
据不完全统计,福州市区263个社区都建起了社区志愿服务站,登记注册的志愿者近40万。2015年,伴随着“全民健身与青运会同行”的响亮口后,全省开展了超过百场的迎青运万人公益系列、青年文明号与青运同行公益系列等活动,“文明我先行”“文明添福气”等口号深入人心。
社群的生命力,来自和谐的氛围,也来自健康的肌体。随着青运会助推形成的全民健身热潮,已从传统的篮球热、羽球热蔓延到跑步热、健体热等更多领域。第一年创办的福州国际马拉松赛,就吸引到万余名国内外跑者,与国际金牌赛事“厦马”一北一南遥相呼应。武夷山、泰宁、霞浦、南靖等地也纷纷深挖旅游资源,举办富有地域特色的山地马拉松等户外群众性赛事,为后青运时代形成的体育热潮,寻找与市场经济、时尚生活等最佳的契合点和突破口。
而对于数量众多的参会企业而言,青运会还是一次集合智慧、创新发展的契机。在青运会期间,“我是东道主·微笑迎青运”活动颇具有代表性,企业把队青运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引发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它让“团结协作、凝心聚力”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到生产实践中,赋予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绝佳平台。
归根结底,青运会给社会带来的活力源于赛事改革,源于亮点不断的创意办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期间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青运会再一次证明了福建人拥有勇于改革、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这将是福建蓄势发展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
(五)新起点
“十二五”之末,举办青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赛事比拼,更是一场赶考,考什么?考的是:福建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实力的全面检阅。
首次举办全国大型综合性赛事,福建以高效有序、得心应手的状态交出一份靓丽答卷,检阅过关!
缘此,青运会成功举办积累的宝贵经验,无疑将成为我们再出发可以汲取的精神财富。
青运会热,带动竞技体育热、全民体育热,也带动体育消费热。着眼未来,我省已经做出谋划。
去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首次提出:到2025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将达40%;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努力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这三项指标,放诸全国,皆是领先的。特别是,体育产业总规模如果达到1万亿元,则意味着,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将由福建贡献,雄心可见。经由青运会的历练和激发,这样的梦想可期。
收官“十二五”,开局“十三五”,福建再出发,历史机遇千载难逢: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州新区……
蓄势发力,剑指的目标,清晰可辨,那就是:2014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殷切希望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瞻望未来,新福建如何成就?
——需要机制活的保障
一项事业的成功,有赖于人的努力,也有赖于良好机制搭建起平台,让人们各尽其长,形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效应。
青运会的成功就是如此。有1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参会,有1万多名演职人员参加开闭幕式,有几十万人次参与安全保障、志愿服务……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面,如何有序有效运转,而不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为此,本届青运会创造性地设置了三级组织架构,省级层面设组委会、市级层面设执委会、各项目层面设竞委会,建立了省市赛区无缝对接,协调联动机制。这样,组委会决策,执委会执行,竞委会落实,有条不紊,集聚合力,发挥效力。
我们在推进新福建发展中,不是也要如此吗?无论是推进供给侧改革,还是建设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都需要“机制活”的支撑。
——需要改革创新激发的活力
更高起点再出发,既有历史机遇的利好,也有过往积累的陈陈相因的体制机制之弊、惯性惰政之弊、既得利益阻碍之弊。如何破解?唯有改革创新,唯有突破因循守旧,“杀出一条血路”。
本届青运会在运动员村建设上,就是闯出了一条新路。
但凡一项重大赛事,都需有运动员村。但怎样建,颇有讲究。福州创新探索“借鸡生蛋”做法:将海峡奥体周边的一片地块作为商业地块挂牌出让,开发房地产,但要求摘牌企业须在青运会前建好标准的公寓小区,作为运动员村。青运之后,这些楼房回归本位,作为商品房交付使用。
由此,实现三赢:政府没多花钱新建运动员村,且还有土地拍卖收入;参加青运会的运动员就近享受了便捷、安全的保障;房地产企业因对青运的贡献,收获了影响力,无形资产增值,楼房随之升值。据了解,这些楼房早已预售一空。
青运会首席顾问刘清早教授等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本届青运会青运村建设和管理质量,整体上超越了我国举办过的历届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
我省正在推进和深化的多项工作,也正因为改革创新而活力迸发。如去年4月正式揭牌成立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半年多时间各项建设扎实推进,18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39项,126项创新举措中49项为全国首创。
去年8月30日,福州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14个、福建首个国家级新区。着力先行先试,福州市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研究出台了《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福州新区重点项目服务窗口”,推行“5+X”审批会商机制,打造高效服务软环境,提速新区建设。
“十三五”大幕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冲锋号角吹响,我们依然需要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需要创新创造激发澎湃活力。
——需要担当拼搏的精神
成就一项非凡事业,除了借力天时地利,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奋斗,担当作为,爱拼敢赢。不然,条件再好,也会是“坐吃山空”。
青运会从筹办到闭幕,长达四年之久。如果没有广大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始终全身心投入,顽强拼搏,担当奉献,就不可能呈现如此精彩的青运盛会。
不是吗?正式比赛期间,1万名社会志愿者提供了72.8万小时无差错的志愿服务;全省公安机关共投入安保力量25.66万人次,保障了“平安青运”顺利进行……
四年来,多少人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多少人因劳累而生病,但不轻言从战场撤退?多少人面临“家庭小事”与“青运大事”冲突而进行艰难的抉择?太多了!但他们都毫无怨言,因为,大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为了青运会顺利、平安进行,再苦再累也值得!
迈步新福建征程,我们依然需要将担当作为、爱拼敢赢的精神铭刻在前行的旗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