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核心区鸭棚搬迁迟迟未决,外围地区工厂、鱼塘环伺,养蛏逐步抬头,这一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直接影响候鸟迁徙越冬。福建观鸟会的水鸟调查志愿者呼吁,长乐闽江口湿地保护区开发利用应有序——
近日,福建观鸟会的水鸟调查志愿者发现,在闽江口自然保护区外围和核心区,来这里越冬的水鸟逐年减少。有些鸟类数量逐年下降,而且濒危的等级越来越高。“一些原先不是濒危物种的鸟类,比如大滨鹬、蛎鹬,现在已经被列入濒危。在我们闽江口有发现,但是数量都不多。今年冬天的情况更不乐观。”作为福建乃至全国越冬水鸟种群最丰富的湿地,近年来由于养殖业的抬头,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直接影响候鸟迁徙越冬。
核心区围垦威胁不降反升
湿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水禽鸟类的“生命转运站”,尤其是濒危珍稀鸟类季节性“飞行繁殖的基地”。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保护区是候鸟迁徙重要越冬地、水鸟集中分布区,也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可谓丰富,其中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称为闽江口三宝。
长乐市文武砂镇的蝙蝠洲属于保护区外围。两年来,周边一些新建的建筑逐步逼近了湿地,而且养殖鱼塘,也逐渐向湿地逼近。
福建水鸟调查志愿者老鸥表示:“作为环境标志物之一,水鸟数量的减少与环境变化有关。”
外围区逐步被建筑、鱼塘环伺,核心区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志愿者表示人类活动必然影响候鸟的停留,与全国沿海其他省份相比,闽江河口湿地保护情况较好,但面临着围垦、养殖、污水排入3种人为破坏影响的可能,特别是围垦开发的威胁最大。
在深入保护区核心区鳝鱼滩后,我们还发现一座鸭棚,养殖的鸭子数量近2000只。福建水鸟调查志愿者告诉记者,养鸭棚建到湿地核心保护区的,全国仅有福州一例。
根据2010年5月1日起实施的《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其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核心区、缓冲区内不得从事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已在核心区、缓冲区从事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逐步退出。
但是,这户鸭棚的搬迁却数年来悬而未决。“我们已经反映多年,但是一直拖尾不决。”志愿者告诉记者,“一只鸭子每天得吃掉0.25公斤的食物,1000只鸭子一个月消耗的食物量就是7.5吨。近2000头鸭子与鸟类在争夺食物,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鸻鹬类一年比一年减少。”
不仅养鸭户没有按时迁出去,而新的养殖又出现在核心保护区内。这两年来,附近的一些村民开始在鳝鱼滩上用钩机作业,开辟大面积的滩涂来养蛏。钩机作业的时候,把一些水草连根铲除,这种破坏性的作业,直接影响到一些越冬候鸟的食物链,比如珍贵的鸿雁。“往年鼎盛时期有1000多只鸿雁栖息,今年11月调查只有200多只。”
湿地开发利用应有序
每年的特定时节,成千上万的鸟类沿着有规律的、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长距离的往返,这些鸟就是候鸟。全球8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3条经过我国境内。福建正好处于东亚—澳大利亚这条路线上。主要是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湿地水鸟,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
福建水鸟调查志愿者刘丹阳表示:“东亚到澳大利西亚这条候鸟迁徙线上,闽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上是很多鸟必经的一个点。只有保证候鸟迁徙中转站不被破坏,为候鸟提高足够的食物,才能让大量的候鸟有体力继续迁徙到目的地过冬。”
“每年我们都会进行水鸟数量监测,按照总栖息量算,今年来湿地越冬停留的就要比去年少了1万多只。”志愿者非常担心,如果没有采取严格的措施,这一状况还会继续恶化。
闽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候鸟的种群多样性闻名,曾有不少珍稀鸟类现身。“但是闽江口湿地的特点是面积不大,如果开发利用无序,将会对当地的原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省观鸟会的杨金会长表示,虽然湿地可以开发利用,但是当地政府的规划要非常谨慎,无论是养殖业还是工业。
因此,志愿者们强烈呼吁,《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正式施行,对于这片高质量的湿地保护必须落到实处,否则这些珍稀的水鸟明天不再来到这里。在全国沿海湿地越来越珍贵的今天,福建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应当留给迁徙候鸟一片越冬乐园。
编后>>>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也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
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混合功能,当地都会希望能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结合起来,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因此,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可湿地一旦被吞 噬,随着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必然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要想保护好湿地,保护好鸟类,最终还是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在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个社会护鸟爱鸟的意识浓厚了,大家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湿地的 自觉性提高了,人类和鸟类的生存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