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矿业形势的改变,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校企共同体办学的成功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
“紫金模式”如何不“褪色”?
东南网2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通讯员 王忆希)
去年底揭晓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中,福州大学的“‘紫金模式’:校企共同体办学培养创新人才”跻身30个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项,成为我省教育系统唯一获奖案例。
然而随着全球矿业形势下滑,被证明成功的“紫金模式”也面临挑战。如何保持金字招牌不褪色?新的探索正在进行。
校企深度融合
由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联合创办的紫金矿业学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逐渐在实践中探索出“由企业支持办学建设、参与办学过程、检验办学成效”的“紫金模式”。
“学院设立初衷,一是集团对高级矿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另外也希望尝试新的办学模式,摆脱原有高等工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与社会相脱节的怪圈。”紫金矿业学院院长刘羽介绍。
紫金集团对学院办学的支持投入是巨大的:学院初创时期,紫金集团就无偿捐赠3000万元,用于本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相关费用,此外,每年还支持学生与教师的奖、教学金100万元,还投资了1.5个亿在福建上杭总部附近建起了我国首个由校企联办的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基地——上杭实践教学基地。
还不止于此。“与一般的企业捐资助学不同,我们与紫金集团的合作办学,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校企共同体模式。”刘羽告诉记者,借鉴国外大学成熟的理事会管理模式,双方联合成立了学院理事会,每年度定期召开2次理事会议及扩大会议,对学院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监督和协调,学院发展目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乃至产学研互动、办学经费等,均由双方共同决定。
“‘紫金模式’是一种多赢模式。”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表示,“紫金模式”一方面让一批符合紫金矿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及时充实到公司队伍中,同时也让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在参与一部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公司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传承;另一方面,它向社会和矿业界输出人才,推动了整个矿业行业的发展。
破解工科教育难题
矿业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本科阶段已经经历了上杭基地学习的2015级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王聪聪认为,矿山实习对前两年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检验,使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一下变得生动了,自身也对行业情况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大有裨益。
刘羽介绍,“紫金模式”下,企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2个环节,第六学期,“地、采、选”3个专业的学生全部移师上杭教学基地,接受由紫金矿业集团的企业“工程型”教师授课的7-8门专业课程教学和生产实习;第八学期的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依然在上杭基地,由学院、企业各一名老师组成的“双导师”,将结合专业实践帮助学生综合制定毕业设计的选题。
经过4期遴选聘任与滚动退出,目前,学院共聘任6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为 “工程型”教师,其中不乏各大矿业企业的老总、教授级高工,30余人承担了第六学期上杭基地的专业课教学工作。
为激发“工程型”教师的热情,紫金矿业集团还将企业“工程型”教师的教学业绩纳入年度考核,与生产任务同等对待,与绩效直接挂钩。
“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教学、科研、实验、实习经费,尤其在工程实践环节,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大力支持。”紫金矿业学院党委书记黄培明认为,“紫金模式”与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高度吻合,校企目标一致,才能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只有不断改,才能成功”
从2011年的首届毕业生开始,紫金矿业学院的毕业生就表现出“能吃苦、适应能力强、一毕业即能上岗”的特点,就业完全不愁,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与以紫金集团为主的用人单位签订预就业协议,签约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学费资助,还可在寒暑假到签约单位实习。
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矿业形势下滑,人才的需求量明显下降。矿业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就业面窄。曾经完全不愁出路的学院毕业生们也开始感觉到就业市场的寒意。
“紫金模式”,需要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案。
陈景河认为,紫金矿业集团正逐步朝着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他希望紫金矿业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据黄培明介绍,校企双方在1月刚刚召开的学院理事会上明确了学院在突出“紫金模式”特色办学的同时,将引进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优秀教师及海外课程,重点进行课程改革,调整各专业培养计划。“我们将用‘矿业+’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行业视野,比如矿业+数字化、矿业+外语等等,鼓励学生辅修双专业,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躺在过去的成绩簿上,就会落伍。”刘羽表示,校企联合办学的特殊身份,使学院能够比较敏感地感受到行业前景和市场的变化,主动、灵活地做出改变。“而这么多年最大的经验其实是,只有不断改,才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