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崇兴造船厂:这处文化遗存,拆还是不拆?

2016-02-24 08:56:08 张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漳州市作为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城市,去年提出龙海月港历史风貌区改造计划。但作为再现月港造船文化历史场景的百年老船厂崇兴造船厂被当地界定为“违章建筑”。百年船厂昨日上午已被拆去了屋顶,拆除后的船厂厂址在改造计划中将被风貌区中与配套景观栈道的绿化工程所取代。

崇兴造船厂:这处文化遗存,拆还是不拆?

  23日上午,拆迁人员拆除了崇兴造船厂的屋顶。 林瑞红摄

东南网2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新规划没留下百年老船厂

22日,元宵节。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村民郑水土,却在焦虑与忐忑中度过。

就在前一天,他接到口头通知,镇里将在次日拆除他经营的崇兴造船厂。当晚,他独守在船寮,生怕船厂遭遇强拆。最终,当日虽未拆迁,但他收到一份《龙海市海澄镇违章建筑拆除通知书》。他的船厂被认定为“违章建筑”,限2日内自行拆除。

昨日上午,郑水土前往镇政府沟通。而村里找来人员,拆除了崇兴船厂的屋顶部分。目前,郑水土正在寻找篷布遮盖还没有来得及搬移的木材以及正在制作中的船只。

召开了家庭会议之后,郑水土接受了政府提出的安置方案。他说,在他心里,老船厂已经不在了。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关注船厂”的微信聊天群里,来自漳州、厦门、台湾的建筑、文化、海洋等领域的专家正实时关注着崇兴造船厂的命运。在他们看来,崇兴造船厂有着百余年历史,它和郑家世代传承的古法造船工艺,都是古月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船厂再现了月港造船文化的历史场景,理应原址保护。

这已不是崇兴造船厂第一次遭遇拆除危机。郑水土第一次得知老船厂将要被拆除,是在2015年年中。当时,漳州已加入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城市,并提出月港历史风貌区改造计划。通过政府宣传展板,郑水土发现,崇兴造船厂现有厂址将被风貌区中与配套景观栈道的绿化工程所取代。

当时本报记者得知消息,曾赴当地采访。海澄镇党委书记陈双全回应称,拆除与否尚无定论,对老船厂能保则保,并将其作为月港博物馆的一部分,动态保护古法造船工艺。

郑水土的父亲郑俩招先生(1910~2001年)生前在崇兴船厂为新船祈福的留影。

   那时奔赴海澄的,还有福建福龙中国帆船发展中心研究员许路、金门大学建筑学系文化资产保护专家林美吟等组成专家团队。在当地,他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地调研,希望游说当地政府保全老船厂。

“崇兴造船厂是国内鲜有的中式传统木构造船技艺的活态传习场所,是对古月港造船场景的历史再现,若拆除,古法造船工艺将失去传承的土壤,而若转移场地,传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与崇兴造船厂结缘已久的许路说。2005年,他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找到了这家位于月溪河口的百年老店,并发现了一本历史久远的《郑氏造船图谱》。该船谱记载着民国年间建造的16种木制船只的尺寸、结构和用料,是迄今为止唯一流传的中国民间造船图谱。

郑水土介绍,明末清初,其祖父郑文庆在该址创办崇兴造船厂,原名宗兴造船厂,新中国成立后被并入龙海造船厂海澄分厂。上世纪80年代,崇兴造船厂得以独立。

“当年的木帆船是大型贸易商船,有三桅和四桅,船上养着猪牛羊,远航到马六甲中间无须补给。”郑水土表示,崇兴造船厂承造的船舶随市场变化,从月港外海商船、沿海木帆船,到竞赛龙船。

经过半年的踏勘与研讨,借鉴与海澄相似的日本岐阜市传统观览船造船所的经验,许路与林美吟等专家提出了一个方案——对海澄郑氏百年造船厂原地保护并通过厂房改造,将其提升为月港商船钉制技艺传习所。龙海市也派人前往崇兴造船厂实地考察,但方案未被采纳。龙海市常务副市长蔡三蛇表示,将为郑水土另觅新址以妥善传承老手艺。

今年年初,台南郑成功庙和台南市文化协会联合下订单,委托郑水土制作一艘大型月港商船模型。该模型将作为郑成功登台350周年纪念活动献礼,赠与台湾历史博物馆。

但事情并未因此迎来转机。2月6日,海澄镇通知郑水土,老船厂必须在2月14日前拆除。2月20日,拆除人员到现场,最后因双方僵持不下而作罢。2月22日,郑水土收到了最后通牒。他也第一次从政府文书中得知,郑家船厂被界定为“违章建筑”。

老船厂价值认定的分歧

崇兴造船厂的拆除风波,源自各方对其价值认定上的分歧。

“崇兴造船厂是早期石棉瓦建筑,属于临时搭盖建筑,不具备文物价值。”陈双全表示,“按照常理来说,目前老船厂的船寮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残破不堪,不拆除有碍观瞻。”但陈双全也坦言,对于老船厂是否具备文物价值,由于缺乏专业的论证,自己也不敢妄下结论,只能从直观上进行判断。

  郑水土师傅为修复的龙舟安目睭(安装眼睛)。

   负责月港项目拆迁工作的海澄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林耀煌则解释称,崇兴造船厂并不属于正规厂房,“船厂所在的滩涂属于国有用地,对于用地与厂房,厂主并不具备相应的产权证明”。

郑水土并不接受这样的说法。他出示了两份文件。一份是豆巷村村委会于2013年出具的《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使用证明书》。证明书显示,崇兴造船厂的经营场所为个体工商户自有,使用期限自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另一份文件则是由工商部门重新颁发的营业执照。执照显示,崇兴造船厂的注册日期为2013年12月26日。事实上,船厂第一次获得营业执照是在1988年。

龙海市方面表示,旧船厂破烂不堪,不仅属于违章建筑,更无法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门老手艺,所以将船厂安置到新址。分管月港项目的龙海市常务副市长蔡三蛇说,考虑到传统工艺保护,龙海已经调整了最初的方案,并聘请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为新船厂进行规划。

龙海市提供的规划图显示,崇兴造船厂将被安置在一墙之隔的原龙海造船厂旧址。“我们将对这个旧厂房进行改造,通过地块整理,配套相应的斜坡、水闸等硬件设施,以满足日后船只生产与下水需要。”为了消除郑水土的顾虑,蔡三蛇在记者到访后来到船厂,现场承诺,未来厂房还将配备玻璃幕墙,新的船厂不仅可以作为生产车间,还能作为模型展览博物馆,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月港古船生产工艺。

在业内学者看来,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老手艺,还有世代承载造船工艺的老船厂。“郑师傅的造船工艺以及造船厂担任的传承角色是显而易见的,选址一定也有其历史背景与造船技术上的考虑。”林美吟说。许路也表示:“如能保留并提升郑氏百年造船厂,将留下整个月港历史风貌区唯一的历史与自然场景,结合郑氏家族传承的造船图谱与仍在接单建造的木船技艺传习,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海丝申遗加分。”

专家提交给当地政府的《海澄崇兴造船厂保存建议》,在借鉴日本的传统渔业“鹈饲”木造船的造船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址保护的方案。“可以配合对岸的博物馆硬件设施兴建,将造船厂作为博物馆的延伸,打造国外常见的‘生态博物馆’。”林美吟表示,未来将船厂作为两岸闽南海洋文化交流的特色据点和海丝文化遗产环境教育基地,具备文化与经济双重效益。为此,林美吟还邀请设计单位输出了崇兴造船厂景观改善效果图。她认为该方案与月港风貌区总体方案并无出入。

专业意见不可缺位

“有没有文化价值,似乎是地方官员说了算。”林美吟认为,专业且多方论证的缺失,导致了诸多文化遗产的流失。她说,福建省人民政府2015年9月颁布的《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在划定的保护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事先报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文物调查、勘探或者考古发掘。

  拆除前的船寮

  1919年海澄郑氏先人为船主溪仔造船时留下的船谱手绘稿。

  林美吟提供的崇兴造船厂原址改造方案设计图。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采访中,镇、市两级政府都表示,对崇兴造船厂是否具有文物价值的判断,均基于常理与直观感受,并没有文化、海洋、建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论证。

许路认为,该项目的前期社会调研缺席。“龙海当地文化职能部门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普查未将郑氏船厂纳入名录,月港遗址公园规划和设计方未进行项目前期的地方文史实地调查,地方政府未组织实质性的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他表示,无论是进行工程建设,还是乡村、社区营造,都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调研,邀请各路专家介入,并进行公开听证。

漳州市文广新局民俗专家林瑞红长期关注崇兴造船厂。在他看来,专业意见的缺位,源自当地专业人才配备不足。“他认为,本土专家匮乏,理应聘请外援。

点评>>>

拆与不拆,谁说了算

客观而言,当前地方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但为什么危及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旧难以杜绝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其价值判断方面,各方存在巨大的分歧。

从崇兴造船厂的案例来看,当地官员早已认识到古法造船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给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也在传承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对于船厂本身,政府部门则否定了其价值,并背离了原址保护这一已经广为认同的原则。这正是崇兴造船厂拆与不拆最大的矛盾所在。

事实上,记者对老船厂的第一印象也是“古旧残破、亟待破旧立新的简陋船寮”。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建筑价值的认定,若仅以日常经验与直观感受作为依据,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一个不起眼甚至碍眼的建筑,可能承载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古建筑要拆,还是要保护?行政部门应该在事前引入不同领域的专业力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论证,并在行政公开的前提下,接受社会的监督。唯有如此,各方才能形成共识,拆与不拆的矛盾才能消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