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十三五”时期区域竞争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东南网2月25日(本网记者 郑思楠)今日上午,《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十三五”时期区域竞争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蓝皮书(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2014年,广东省、江苏省和北京市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甲。福建省排名第八,较2013年上升一位,处于全国优势地位。其中,在全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中,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北京市居前三位。
福建依旧处于上游区 排位上升幅度最大是重庆和内蒙古
据悉,从高到低排名,2014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即前十位的有: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湖北;排在中游区的为:四川、河南、安徽、湖南、河北、重庆、陕西、内蒙古、江西、海南;处于下游区的是:吉林、黑龙江、广西、山西、新疆、贵州、宁夏、云南、甘肃、青海、西藏。
与2013年相比较,排位上升的有8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和内蒙古,排位均上升了2位,福建、湖北、四川、广西、新疆和宁夏排位均上升了1位;15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8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河南和江西,排位下降了2位;此外,辽宁、陕西、海南、山西、云南、贵州也都下降了1位。
另外,2013~2014年期间,个别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湖北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前进了1位,河南由上游区跌入中游区,下降了2位。
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李建平教授作主题报告
福建多项指标优势明显
据悉,该蓝皮书是对2013~2014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众多二级指标中,福建的宏观经济竞争力处于第8位,上升1位;经济实力竞争力处于第5位,上升2位;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处于第2位,上升了1位;发展环境竞争力处于第8位,上升了1位,政府作用竞争力处于第10位、发展水平竞争力处于第10位、产业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4位、财政金融竞争力处于第13位、知识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3位、统筹协调竞争力处于第20位。
发布会现场
蓝皮书提出五建议提升福建竞争力
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蓝皮书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大力巩固强势指标。从上升幅度大且变化趋势相对比较稳定的优势指标中,选择一部分进行重点培育,如“财政总收入增长率”、“贸易结构优化度”、“外贸依存度”、“人均农业增加值”、“旅游外汇收入”、“房地产经营总收入”等,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强势指标。
二是积极培育优势指标。对那些接近上游区的指标更要进行精心扶持和培育,帮助其尽快上升成为优势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FDI”、“对外直接投资”等。
三是有效遏止劣势指标。要注意针对不同指标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着力帮助那些处于上升趋势的劣势指标增强上升动力,如“资本形成结构优化度”、“出口增长率”、“财政支农资金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医疗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等。
四是着力缓解下降指标。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等,这些指标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短板”中的“短板”,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些指标的下降,努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的上升。
五是切实实施重点突破。注意那些处于关键位置、影响面大的指标入手,实施重点突破,并可以带动一大片指标的提升。如“资本形成结构优化度”、“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税率”、“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等,从这些“瓶颈”制约入手,着力去突破、去拓展,竞争力排位就会有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