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科岭老人的留守时光

2016-04-06 11:19:18 张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科岭老人的留守时光

1个多月前,我们探访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还原了一幅真实的乡村图景。受城镇化进程影响,这个山区村近年来留守老人现象突出。春节过后,科岭再次告别短暂的热闹和喧嚣,陷入沉寂。上月底,记者重访科岭村,调查村里留守老人的后春节生活,以及当地为养老问题所做的探索。1个多月前,我们探访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还原了一幅真实的乡村图景。受城镇化进程影响,这个山区村近年来留守老人现象突出。春节过后,科岭再次告别短暂的热闹和喧嚣,陷入沉寂。上月底,记者重访科岭村,调查村里留守老人的后春节生活,以及当地为养老问题所做的探索。

  88岁的游金玉是下斜自然村年纪最大的老人。

  ▼苏才曲老人上山割草喂兔子,成天和1岁多的“小贝”形影不离。

双目失明的王水莲老人(左)在家门口和邻居聊天。老人独居,生活常靠邻居互帮互助。

  空巢老人服务小组医疗人员上门给王德旺老人检查身体。

东南网4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郭碧燕 文/图)1个多月前,我们探访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还原了一幅真实的乡村图景。受城镇化进程影响,这个山区村近年来留守老人现象突出。春节过后,科岭再次告别短暂的热闹和喧嚣,陷入沉寂。上月底,记者重访科岭村,调查村里留守老人的后春节生活,以及当地为养老问题所做的探索。

老人重归寂静生活

“出门打工有钱花,人在外地心在家。留在城里心在挂,心中三思老妈妈。”正月廿五晚,这首打油诗在微信“科岭乡亲群”火了。120多名感同身受的科岭老乡,纷纷留言点赞。

打油诗的作者是科岭村下斜自然村的王华昌。此前一个星期,他第一次离开科岭到县城打工。乡愁萦绕下,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他用直白的文字道出了游子的心声。

王华昌家有9个兄弟姐妹,其他人早已外出闯荡。多年来,王华昌一直与母亲苏才曲相依为命。靠着五六亩山田、毛竹和70多头生猪,一家人尚能糊口。新年伊始,新一波生猪污染整治行动席卷了科岭。腊月廿八村里20多户养殖户的猪圈被拆除。

“17岁的儿子上高中,正需要钱啊!”王华昌说,“老乡介绍了个杀鸭的活儿,每天凌晨2点出工,但夫妻俩每月能赚6000元。”

放心不下81岁的老母亲,王华昌特意给她买了部老人机。出发当天,母子俩都红了眼睛。王华昌说,打油诗在微信群走红的次日,邻居就把它念给王华昌的老母亲听。苏才曲和七八个老伙伴当场落泪。

科岭村共有人口1350人,常住人口230人。今年由于生猪养殖户的撤离,村里仅剩下210人留守,其中60岁以上的174人。

当天,村支书王盛州带记者到87岁的吕来英家采访时,她正生火做饭。王盛州打开橱柜,想看看老人晚饭吃什么,却发现盘子里的一只鸭爪已长满白毛。吕来英红着眼睛说:“鸭爪是春节留下的,眼睛不好看不清。”

“留守老人生活无人照料,不懂生活常识,常把铁盆子放进微波炉加热、电线乱搭,安全隐患令人心忧。”王盛州说。不久前,都宁头自然村一户人家电线起火,老人竟泼水灭火,所幸无大碍。

老人健康令人牵挂

最让游子们揪心的,是留守老人的健康。“出门前,年轻人都会嘱咐我,若自家老人身体异样,一定要第一时间打电话。”邓建周有一本电话簿,记录着全村外出者的电话。

科岭医疗资源极为有限,邓建周是村里唯一的村医,1993年从沙县卫校毕业后,他便继承父亲的衣钵。他的父亲当了一辈子的赤脚医生。因为老人行动不便,邓建周常常要骑着“小电驴”,入户为老人检查。最远的都宁头自然村离科岭中心点有8公里。

邓建周向记者展示了一本老人健康档案。“大部分老人身体都有点毛病,其中77个高血压、25个高血糖。”邓建周说,比如,都宁头自然村87岁的卢彩鸾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时不时晕倒。“我们只好嘱托邻居,如果哪天她起得晚,一定要上门看一下。”邓建周说。

除了突发性急重病,留守老人面对慢性疾病更多是“能扛则扛”。“新农合已全覆盖,县医院的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但老人们不想给子女添麻烦。”王盛州说,靖东自然村70多岁的谢秀玉,长期肚子疼。王盛州多次劝她去县里做检查,但她始终忍着,疼到受不了,就找邓建周开几片止疼片。去年10月,村里组织体检,谢秀玉被诊出子宫瘤,这才不得不入院治疗。

缺乏关照的还有老人的精神世界。采访中,留守老人游英玉始终耷拉着头。几年前,她的老伴儿病逝;不久,大儿子高空作业时触电身亡;小儿子在龙岩当汽车修理工,也因事故不幸遭碾去世了。一家人全靠她的儿媳妇在闽南师范大学食堂当帮工,每个月2000元的收入支撑着这个残损的家、负担着3个子女的学费。祸不单行,让这个七旬老人异常沉默寡言。

“虽然这样的极端案例不多,但是留守老人因缺乏陪伴,普遍存在心理危机却是事实。”王盛州感慨道。

不愿进城养老的背后

“等家里几只鸡养大了,就卖掉,把妈妈接到城里一起住。”这几天,王华昌一直和母亲商量,想接她进城养老。

但对于大部分农村老人而言,进城养老却不是首选项。去年6月,上海财经大学公布的《2014年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超过六成农村老人不愿进城养老。因为对于不少老人而言,进城无异于“找罪受”。

今年春节过后,姜秀娘跟着儿子来到县城。“不会用电梯,不敢下楼出门,吃饱饭只能待在屋里,跟坐牢似的。”只住了10天,她便回到村里。这是她在城里逗留最久的一次。

“不少老人进城生活主要是帮儿女带大孙辈,一完成使命便回到农村。”王盛州说。靖东自然村的黄顺芬今年70岁,儿子在广东创业。两年前,黄顺芬老两口被接到广东帮忙照顾孙子,尽管日子过得滋润,但不久前,二老还是选择回到科岭。

有的老人不愿意进城,还因为城市生活成本过高,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因此,迫于经济压力,不少老人老而不休。王盛州表示,在科岭,至少有30%的老人,依然靠劳动养活自己。“有几个90岁的老人,还要自己上山砍毛竹、挖笋,捡柴火做饭照顾自己。”王盛州说,去年,村里与漳平市永福镇、南靖县和溪镇合作,开辟500亩花卉苗木基地,一天工钱标准50元,村里的五六十个老人就是最主要的劳动力。“在农村,有些家庭面临子女残障等问题时,就只能靠低保金与老人打工维持生计。”王盛州说。

“多数留守老人日子过得清苦,若不是万不得已,都不想给孩子添麻烦。”王盛州说,当然,也有个别家庭是因为孝道遗落,让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苦不堪言。比如,村里有个老人,儿子与孙子都在广东做生意,留下80多岁的老人一人在家,每年只给500元的生活费。

村里的养老探索

下午2时许,科岭村部旁的老人幸福院,陆陆续续来了10多个老人。他们围坐在一起泡茶聊天。

今年正月十六,村里的幸福院正式投用,院内设有棋牌室、阅览室、厨房等。在这里,村干部还不定期组织讲座,传授用火、用电、医疗、卫生常识。不过,老人们最爱的还是凑在一起看电视。最多时,这个房间里聚集了30多个老人。

“原来镇里仅有一所养老院。门槛很高,只有五保户才能入住,但即便放宽门槛,大多老人也不愿入住。”王盛州说,就近居家养老才是可行的办法。于是,今年春节,几个科岭村返乡青年凑在一起商议,其中一个成果便是年后成立空巢老人服务小组。服务小组分为生活服务与医疗服务小组,由村两委出资,配备专用车辆。村干部为此在留守老人的家门前张贴了联系卡,老人遇到生活困难或身体不适,打个电话,服务团队随叫随到。

当天,坑下自然村82岁的林天赐准备扛着稻谷,到2公里外的科岭中心点碾米。这对于年老驼背的他来说,不是易事。于是,林天赐拨通了服务队王顺标的电话,问题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热心乡贤也开始参与空巢老人的帮扶工程。春节后,6名乡贤共同出资,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营养早餐。近日,福建广电网络公司留守老人视频服务项目落户科岭。以后,外出打工者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在家老人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意外。

科岭村的探索不止于此。王盛州希望村里能配备一个心理辅导师,及时为留守老人进行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能成立空巢老人基金会,为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提供救助。

留守老人们则提出了互助养老的提议。“同一个自然村的老人组成互助组,发挥各自所长,进行自我服务,既解决老人生活起居问题,又能够化解孤独寂寞的精神问题。”不过,在王盛州看来,发展乡村产业,带动村民回流就业,才是终结留守老人现象的治本之策。

记者手记>>>

期待更多养老探索

一组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突破1亿人,其中近50%生活在农村,乡村留守老人群体不可谓不庞大。当青壮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传统“养儿防老”模式逐步瓦解,留守乡村的老人逐渐面临一系列生活难题和养老困局:生活起居无人照料、健康状况红灯频闪、精神空寂无人慰藉、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乡村留守老人现象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民生难点。我们探访、呈现科岭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际遇,就是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对乡村留守人员的养老问题给予多元而有益的探索和关怀。

解决空巢老人问题,需要全社会参与。作为政府,理应做出科学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养老政策,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让“老有所养”落实到每一位留守老人的身上。同时,聚合乡贤、热心人士等各种社会力量,助力基层进行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适宜本乡本土的养老模式。科岭村的尝试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也许并不成熟,但任何有益的尝试都能够让留守老人孤寂的心灵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生活的希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