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利润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一家一度陷入停产困境的钢材深加工企业打出组合拳: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
明光新材,逆袭见光明
东南网4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刘静云)一家一度陷入停产困境的钢材深加工企业,四年后,其生产的PC钢棒省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新产品预应力钢绞线投产仅5个月,累计产量已突破1万吨……这是福建省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的成功逆袭。
近年来,因产能过剩、需求低迷,国内钢材价格一路下滑,以钢材为原料进行金属深加工的明光新材也面临挑战。怎么办?
推出新品走出“寒冬”
近日,明光新材年产3.5万吨的预应力钢绞线生产线上,技术工人在抓紧包装一批发往湖南的预应力钢绞线。春节以来,满负荷生产,是这条生产线的常态。
明光新材位于沙县金古园,是三明钢铁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依托三钢(集团)优质制品材为原材料,发展金属深加工。
随着海西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明光新材嗅到商机,将目光投向用于桥梁、公路护坡建设的高强度钢筋——预应力钢绞线。
没有生产经验、市场基础,项目如何启动?
明光新材主动对接天津同鑫晟工贸有限公司和厦门国桥机械有限公司。同鑫晟工贸有限公司拥有10多年的预应力钢绞线生产历史,由于当地市场饱和,正寻求产能转移;国桥机械长期做钢绞线销售代理,市场营销经验丰富。
两家企业不约而同相中明光新材位于闽中交通枢纽沙县的区位优势,三方一拍即合。2015年2月,明光新材、同鑫晟工贸、国桥机械合资成立福建明光同鑫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次月,生产线建设启动。2015年9月,公司首条预应力钢绞线生产线投产,成为全省首家预应力钢绞线生产企业。
新产品一问市,就接到首批来自温州、厦门等地共249吨的产品订单。
乘胜追击抢占市场先机。目前,公司第二条年产3.5万吨的预应力钢绞线生产线正在设备采购,另一条用于城市铁路轨枕的预应力钢丝线生产线已建成,即将调试。
瞄准市场蓄势“迎春”
明光新材成立于2003年,其早期产品镀锌板、彩钢板也曾风靡一时。
“当时,钢铁行业正处暴利时代。公司即使从上海、江苏、辽宁等地引进原材料,依旧有利可图。”明光新材董事许凯书说。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同类企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公司的镀锌板、彩钢板销量一路下滑。2010年,明光新材陷入长达两年的停产、半停产状态。
2012年,市场需求旺盛,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离心管桩、高层建筑地基等预应力构件中的金属深加工产品PC钢棒引起公司决策层的注意。
谋定而动,明光新材重新进行产品定位,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确定以三钢产品为原材料发展金属深加工产品。
公司先后投资新建12条PC钢棒生产线。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技改升级,通过自主研发冷却装置、改良热处理温度控制以及优化调整生产线速度,PC钢棒的强度、延伸率及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建筑行业发展形势,明光新材凭借质量、区位和资金优势,生产的PC钢棒省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同时热销广东、江西、安徽等地。
“腾笼换鸟”,明光新材由产能过剩的镀锌板、彩钢板转为生产市场需求旺盛的PC钢棒、预应力钢绞线等产品,为企业发展迎来春天。2015年,明光新材金属深加工产品产量12万吨,产值3.5亿元。
延伸链条掌握主动
降低成本出利润,明光新材PC钢棒的成功,离不开物流成本的压缩。
许凯书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吨钢材若从天津运输到福州马尾或厦门,经深加工发往省内及周边地区,物流成本在250-300元之间。相比之下,从三钢(集团)引进原材料,经明光新材深加工发往相同地区,运输成本则控制在每吨120元左右,每吨节约运输成本50%以上。
这笔账道出明光新材延伸产业链的目的。
上游,明光新材以三钢(集团)制品材为原材料,依托其原料、技术支撑,成本、质量可控;
下游,公司筑巢引凤,将闲置厂房租赁给以开发生产路桥辅材、预应力钢绞线再加工为主的福建德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生产拉丝产品的三明海西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福建永光基础标准件有限公司等,节约物流成本,打造产业集群。
公司还针对建筑行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拓展金属制品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建成一条螺纹连接件套筒生产线、一条拉丝生产线。
“企业发展不能一味地被动满足市场,而是要先人一步,走在市场需求的前头,创造市场。”许凯书说,“在盘活闲置厂房的同时,公司发展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金属深加工创业创新基地,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