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下基层”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身入基层 心贴群众
东南网8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黄少鹤)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1988年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时大力倡导并形成的工作制度。20多年来,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步步深入,传承、发展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狠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现作风建设根本性好转,为新福建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密切联系群众
“以前,群众有困难,得村里乡里两头跑,耽误事还不一定能办成。现在,只要打一个电话到乡里,就会有人送服务上门,真是太好了。”日前,拿着驻村干部送来的太子参叶斑病防治药,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困难户雷伏全满脸笑容。他告诉记者,乡干部接到他电话后,就会把事情录入数字服务平台,再按事件性质发送给指定挂村领导和联户干部,限时答复或办理。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该乡从去年起将过去被动“等、靠、帮”工作法,转变为积极主动“找事做”,走村入户开展便民工作。为确保服务质量,乡政府与手机软件公司合作研发数字服务平台,用精准的数字跟踪考核来落实服务成效。
“仅今年,全乡共通过服务平台接受群众诉求76件,已办结72件,涉及春耕农事、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多方面。我们还对干部跑腿勤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监督,对办理情况定期通报。”楮坪乡干部说。
雷伏全只是干部驻村制度受益者之一,而该制度也只是当地结合实际创新“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成效之一。
1988年,宁德地区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通过深入基层调研,把贫困地区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归纳为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他指出,各级干部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
当年12月,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举办,习近平与群众面对面,受理问题86件,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当晚总结会上,他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
1990年5月,习近平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说,“四下基层”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还要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
经典永不过时。20多年来,“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并没有因时空变幻而淹没在岁月里,其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和深刻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不断被继承和发扬、丰富和深化。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兰考调研时强调:“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
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四下基层”这一工作制度20多年来,在我省不断得到弘扬、拓展。
2012年,省委书记尤权到任福建的第二天,就深入厦门、龙岩调研,接着,到平潭、访宁德……短时间内,尤权走遍九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了解省情、共议发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尤权指出,“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指示,把“四下基层”制度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使之成为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畅通民意诉求的便捷通道、服务基层群众的有力抓手、干部成长的重要平台。
2012年3月,省委决定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制度;2013年5月,省委出台意见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要求把这一制度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2013年7月,省委把“四下基层”确定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
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发源地,宁德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深化“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农村社区、项目现场、企业园区等基层一线,与党员群众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摆解决问题,以服务基层的实际成效检验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果。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顺民意汇民智
种子破土,开花结果。在八闽大地,“四下基层”早已广泛践行,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在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方面,省委近年来对“四下基层”陆续作出制度安排,制定《关于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的意见》《省级领导“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对下基层的时间、方式、重点作出硬性规定;出台《省委常委会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和研究解决干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制度》等。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目标,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快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都是在“四下基层”中了解真实情况、汇集民意民智、科学民主决策的结果。
在化解矛盾促和谐方面,省委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对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领导包案等作出具体规定。实施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建立风险评估、积案化解、公开听证等信访工作“七项机制”,依法依规维护群众权益。组织各种形式的政策宣传、信访接待、座谈交心等活动,全省每年有20多万名干部走出机关,一大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疑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落实工作为民办事方面,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开展工作检查活动,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从199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26年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民生突出问题。
在强化基层锤炼干部中,省委自2004年至今,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1万多名干部,到后进薄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通过“四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大批经过基层磨炼的优秀党员干部脱颖而出。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下基层”不仅成为我省党和政府有效联系、沟通、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更是成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十二五”期间,我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920美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从6个增加到15个;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铁路营运总里程超过330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实现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作风建设进行到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四下基层”到“马上就办”,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13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这是全国首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设置“效能问责”专章,对效能问责的方式、情形、作用、申诉等作了明确规定。2014年1月至今年4月,全省各级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机构共给予效能问责4186人次。
我省还致力于构建科学有效的政务评价体系,让公众广泛参与评价政府绩效、政风行风。在政府绩效考评中,我省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经营者、城乡居民等各群体进行评议。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开通“福建民评网”,入库人数近百万,通过网站和手机短信来评价政府部门。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逐年上升,达87%以上。
2014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对照检查,深入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拓展专题教育成果,推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今年初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学习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学习教育推动实际工作,引导广大党员把学习教育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积极贡献。
“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有效办法,是来之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造性举措。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生命力——
干部素质提高了。在一线工作的推进中,广大干部练就了做好群众工作这一基本功,锻炼了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提高了政策法规的运用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
干部作风转变了。“四下基层”让干部脱离了文山会海,走出机关、深入一线,有时间有精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提高了为民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干群关系密切了。“四下基层”不断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干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获得了群众的信赖;越来越多的群众有问题、有意见,也愿意向干部反映,把干部当成了贴心人。
通过“四下基层”,福建各级领导干部淡化“官念”、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凝聚干群力量,共同推动发展。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当前,福建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紧抓作风建设,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迎难而上、实干兴闽,久久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