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福建春伦集团总裁傅天甫(左)和叠石村村主任张艳(右)正在查看茶叶长势。肖和勇摄
新华网福州8月15日电(肖和勇王永刚)从福建罗源县城驱车沿盘山水泥路走了个把小时,才到中房镇叠石村。这里是当地海拔最高的村庄,如今种植茶叶面积达2000多亩。
“我们这里山青水秀,环境和气候都特别适合茶叶生长。”叠石村村主任张艳说,作为福建春伦集团罗源茶叶基地对口扶贫点,该村目前已改造1200多亩生态茶园,成了远近有名的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这张名片在当地已颇为响亮。
村因茶兴 大范围种茶却遭遇“滑铁卢”
时间回到20年前。彼时张艳才18岁,断然不会如此精心地推介当地茶叶。“那些年茶叶市场行情还可以,有的村民开始开荒垦地种茶。”张艳回忆,当时村中一些人家的新房,就是靠种茶赚来的钱盖起来的。
可张艳的心思不在这里,他追随当地泥水师傅天天混在工地,几年后成了一名泥水工,在罗源县各地奔波盖房。“看着自己盖好的新房让人住,很有成就感。”后来他又迷上烹饪,苦心研学了几年小有心得,如今村中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去掌勺。
日子过得忙碌倒也舒坦,可张艳内心越来越觉得不踏实。“这些活计都谈不上啥事业。”张艳说。
就在张艳外出打工的几年间,叠石村大小山头都成了茶园。
村民“散户”种茶模式,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种植面积盲目扩大,管理技术却没有跟上,病虫害泛滥时又带来农残乱象。
“茶叶品质不好,价格年年下跌,甚至卖不出去。”在张艳的记忆里,这样的状况持续多年,曾让茶农叫苦不迭,不少村民陆续甚至放弃种茶外出打工谋生。
福建春伦集团罗源茶叶基地对口扶贫罗源县中房村、叠石村。图为茶叶基地美景。肖和勇 摄
危中求变 精准扶贫走出农业产业化路子
叠石村的茶产业面临生存危机。
2012年,福建春伦集团总裁傅天甫到叠石村考察时,也对眼前所见颇为吃惊。“那么多山地都荒了,实在可惜。”傅天甫13日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那么好的山地适合种茶,但要走农业产业化路子才能增值帮助农民增收。
这一年,罗源县中房村、叠石村被春伦集团选为茶叶基地扶贫点展开对口帮扶。
叠石村的种茶模式,迎来颠覆式变革。张艳说,茶叶基地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标准”的形式,派专家进村指导组建茶叶合作社,对茶农进行培训,让茶农掌握科学种茶技术,还对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此外,茶叶基地还输出肥料、药品,让茶农按规范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茶青品质。
“更实惠的是,对于签约农户的茶青,茶叶基地按等级全部收购,每个等级的收购价还比收购时价高出0.3元至0.5元。”张艳说,4年间当地茶农都尝到了甜头,种茶热情也被带动了起来,有的茶农种了三十多亩,少则有五六亩。
村民返乡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茶产业生产模式变了,茶农利益有了保障,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干起“老本行”。
中房镇党委统战委员兰灿其说,跟以往相比,现在叠石村每亩茶园可增收2000至3000元。茶叶基地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已有2000多户村民重新回到茶叶种植行业,带动周边13000亩茶园生态建设。
位于罗源县中房村的春伦集团茶叶基地罗源生春源茶叶公司内,制茶车间3条传统茶生产线和1条速溶茶生产线已投产,每天可接收处理茶青65吨。这里,可为当地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兰灿其说,通过对口帮扶带动茶农种茶、进厂制茶,帮助他们致富增收,茶叶基地在精准扶贫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在叠石村种茶,可以一直做下去。”张艳说,过去多年不管怎么打拼,他心里一直“漂”着。回乡种茶4年让他看到了盼头。
到这个月,这名38岁茶农当选村主任刚满一年。昨天下午他向新华网记者透露,受茶产业发展模式启发,他跟当地一些村民正在组建茭白和百香果种植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干才带劲。”张艳说。
图为一名当地女工正在生产线上工作。肖和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