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编”科研奇兵,效果杠杠的
东南网8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通讯员 徐国栋)
如何破除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两张皮”?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探索“柔性引才+人才混编”产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通过人才、平台、技术三位一体,推动创新成果成功走向市场——
走进位于福州浦上工业园的福州永越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研发车间,记者发现,各类机器人正进行测试。
“这是喷涂机器人,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微纳制造陶瓷喷嘴,相比进口金属喷嘴,耐磨性提高,径深比更好,寿命提升,成本下降。”永越总经理陈逢章说,这一智能装备自动化喷涂技术,已在福建奔驰、东风裕隆、北汽集团、长城汽车、东南汽车、浙江万丰等企业的生产线上应用。
用激光微纳制造陶瓷喷嘴替代进口的金属喷嘴,改变源自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林文熊团队的“激光微纳”科研成果。在中科院海西育成中心的推动下,永越与海西院携手两年多来,已在虚拟制造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产业化领域形成一系列应用成果,公司营业额大幅提升,预计今年再翻番。
与海西院合作后,陈逢章还成为该院先进制造技术集成研究所特聘研究人员。“企业老总到科研院所当研究人员,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与企业技术人员‘混编’组成团队,一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陈逢章说。
产学研结合,如何破除“两张皮”?中科院海西研究院通过人才、平台、技术三位一体,让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产业,走完从实验室到生产应用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企业高位嫁接科研平台
在永越,形态各异的工业机器人是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形象称呼。因为它们的到来,普通工厂生产车间的生产和管理变得更高效。目前,永越是国内唯一一家从事汽车整车自动化涂装工程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陈逢章是重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曾在ABB(中国)机器人事业部、法国SAMES、韩国都林机器人、东南汽车供职,对工业机器人发展有着清醒认识。2011年,他回老家福建创办永越。“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存在严重制约,生产出的机器人本体利润低,核心零部件对外倚重偏大,零部件成本压力大。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关键是原材料和基础技术,但是,企业创新能力有限,源头创新弱。”他说。
永越成立后,致力于打造智能工业机器人的“中国脑”。企业高位嫁接科研平台,抢占市场有了底气。
以虚拟制造和仿真设计为例,目前只有德国、以色列、美国等少数国家有这项技术,永越与海西院研究员周盛宗团队对接后,自主研制软件技术,以此为支撑,实现离线编程、虚拟仿真,大大缩短自动化生产线现场调试时间,机器换人应用门槛降低。
两年多来,这个由研究院和企业共同组建的“混编”奇兵,在虚拟制造与仿真设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关键器件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基于此,永越已与安川机器人、ABB、西门子自动化等国际知名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放下身段,让成果出得去
海西院与永越的合作,可谓产研优势互补。
海西院的杨健团队掌握世界级光纤激光发生器制造行业的先进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工业级1200瓦单模光纤激光器,领跑国内单模最高功率技术水平。陈逢章与海西院对接后,立即想到将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激光切割、焊接。
“随着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问世,利用工业机器人进行激光切割、焊接,将成为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陈逢章说,与海西院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结合后的激光机器人产品,切割、焊接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系统集成技术位居国内先进水平。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员、福建中科光汇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健说,研究院在科研基础条件、专业知识储备等领域具有优势,企业擅长产品工程产业化,对用户的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敏锐的嗅觉。因此,科研人员从事产业化工作要放下架子、转变思维,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企业业务开展的出发点,重点突出自身利益技术优势所能产生的独特价值。
“企业是应用端,碰到困境,提出需求,科研人员马上响应,思维碰撞,优势互补。”中科院海西育成中心主任、海西院合作发展处处长张云峰说,虚拟仿真专业人才海西院从德国引进两年多,研发与市场有距离,迟迟没取得突破。与永越对接后,科学家与企业家组建成“混编”团队,马上找到方向,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新的科技成果。
接好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棒”
有业内人士说,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从原始探索到形成产品,是4×100米接力跑步,其中,产业化是第三、四棒,主体是企业。创新的第三棒,就是一些产业的共性技术,主体不明确,大家不清楚该由谁来接棒,企业不愿做,科研人员不一定适合做。
谁能来接成果转化“第三棒”?这位人士认为,像海西院的“混编”团队,就是做第三棒,把第四棒和第二棒的拉进来,做好“技术后道、产业前道”。
“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企业往往接不住、做不了、卖不掉、长不大,从技术到工程化存在鸿沟。”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副所长兰国政说,企业老总加入海西院团队,协同创新,对科研人员冲击较大。原来科研人员搞基础研究,产业化应用方向不明确,企业一来,方向清晰了。
一位研发机构人士认为,合作是双方的,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一定要选择像永越这样有技术自身需求、注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成果转化风险有足够认识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不能急于求成、拉郎配。
“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科研院所贡献国家、服务社会、构筑创新价值链的重要体现。”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曹荣说,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渠道,技术要找到结合点,与企业合作共赢。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与产业密切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这样的思路使得海西院的创新越来越接地气。2010-2015年,海西院与企业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已有88项技术成果成功向企业转移转化,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逾46亿元。
中科院海西育成中心为海西院推动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提供了机制和平台保障,通过创新“人才团队项目”“柔性引进、混编团队”“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将研发资源、企业需求、市场资金集成到一起,推动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5年,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共有120余项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新增销售收入368.6亿元、利税84.5亿元、社会效益23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