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港城 建设美丽莆田
2016-09-11 08:47:2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
绿色发展美丽莆田展新姿 “莆田变大了、变美了。”这是在外莆籍乡亲回乡的共同感受。 莆田依山面海、三湾环绕,平原开阔、水系发达,有“荔林水乡”之称。“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也是支撑莆田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后劲所在。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实现绿化发展、绿色富市、绿色惠民。”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近年来,莆田城市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长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践行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结果。 在莆田后山,东圳水库水源地综合治理,就是莆田践行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例子。 东圳水库建成于1961年,总库容为4.35亿方,被誉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因年久失修,存在大坝抗震不足、设备老化、局部渗漏、水质氨氮及重金属指标超标等安全隐患。2014年,莆田市把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列为全市头号重点民生工程,开始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一期投资19.15亿元,着力推进一级保护区征地、搬迁、安置工程,大坝除险加固及分层取水工程,生态林建设、村庄污水治理工程,库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流域河流治理工程等6大工程,以实现“大坝安全、水质优良、环境优美”目标。 “综合治理,难在水源保护及环境保护。”东圳水库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说,库区周边几个村庄,经济收入长期以来以养殖畜禽、种植枇杷和龙眼等经济作物为主,导致库区周边和上游原有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且大量排放污水,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大水缸”。因此,动员群众搬迁、退耕还林、禁养畜禽就成了生态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这是莆田践行绿色发展的底线。为了让“大水缸”变得更美、更干净,莆田市由水利部门牵头,环保、住建、执法、林业、农业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到目前为止,市级财政已投入11亿元,完成了大坝加固、分层取水工程及溢洪道水闸建设,征收并退果还林1.2万亩,流域内35万平方米畜禽养殖场已全面拆除并严格禁养,库区周边645户共20万平方米的房屋已搬迁,历史遗留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及村庄污水治理有序推进。 “环境治理之后,不但水质明显改善,就连村容村貌也变美变干净了;不养猪养鸭,转行搞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照样能致富。”尝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甜头后,村民们对环境治理表示支持。 莆田南北洋水系发达、木兰溪贯穿全境,与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样,实施治水与治污、治水与防洪、治水与文物保护、治水与护绿、治水与绿道、公园建设等同步推进,成为莆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亮点。 在山区,通过关停并转畜禽养殖场,引导山区农民转型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下经济,山更青了、水更净了、空气更新鲜了; 在城区,保留上万亩荔枝树林,并通过清水行动及内河整治,由绶溪公园通向各个支流的河道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特色; 在城郊,与防洪保安结合,木兰溪全流域防洪治理持续推进。如今,木兰溪上游仙游段20公里的防洪生态景观工程已经竣工,成为仙游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木兰溪中下游流域正以木兰陂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契机,全力推动,力争打造成为闽中第一山水公园。 在沿海临港产业园区,降污染、保生态已成为企业主的自觉行动。赛得利、火电厂、八方港口等企业不断加大环保设施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截至目前,赛得利环保总投资7.5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20%,“三废”治理取得成效;八方港口投入0.77亿元在码头堆场四周安装喷洒水装置、防尘网和挡墙,有效减少粉尘对周围群众的影响;火电厂投入2.67亿元,对除尘器高频电源、烟气脱硫脱硝装置进行提升改造,大大减低烟尘排放。 近年来,伴随着治水、护绿和降污不断推进,2011年至2014年莆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空气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初,莆田市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要保护生态,传承文脉,将生态保护摆在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选择项目时‘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同时要好好保护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莆田市代市长李建辉明确表示。 目前,莆田市正在谋划绿色发展新思路,站在发展新起点,开启建设美丽莆田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 陈荣富 卞军凯通讯员 林剑冰) |
相关阅读:
- [ 09-11]莆田:对标看齐 合力奋进
- [ 09-10]莆田市首届职工运动会羽毛球项目比赛圆满落幕
- [ 09-10]东南网莆田小记者朗诵诗词 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 [ 09-10]莆田浅水湾荔苑小区加装电梯引纠纷续:业主投诉野蛮施工
- [ 09-10]莆田七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打击华林工业园区“路边摊”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