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力量同频共振 土楼修复完成后,林炉生提出在村子里开办书院与志愿者服务中心的设想。陶淑楼的三家住户自愿拿出自家空置房间的12年使用权,并约定租金为1元钱。今年冬天,就会有第一批志愿者参与到陶淑楼的义教活动中。超过200名村民参与了志愿者中心项目的筹款。“我们通过腾讯99公益日平台发起募捐,大部分村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热情高涨,本村走出去的企业家林鹏辉捐赠了1万元。”林炉生说,99公益日三天时间里,他们的项目共筹款近8万元。 要让这股力量可持续,还需要在村庄里培育带头人。上个月,“好厝边”计划吸纳了第一批志愿者,大多为80后、90后年轻人。林炉生通过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带他们到各地考察,使他们成为推动社区营造的本土力量。 林志燕如此描述自己的志愿者经历:“以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为例,不少村民开始觉得我们多管闲事,但我们身体力行影响了身边的人,并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现在,村里的小溪日渐清澈。” 内龙村的经验也将运用到更多村庄。早前,“好厝边”团队赴平和县坂仔镇进行调研,当地村民也有意导入内龙经验,修复并开发环溪楼、薰南楼等破败的土楼。林炉生认为,“好厝边”计划的推广,还需要更多外部资源的导入,让本土力量与外部支持形成合力。目前,他正在与福州一家基金会进行洽谈,后者或将成为“好厝边”计划的有力支持者。林炉生也希望通过福建日报的平台,呼唤更多有识之士一起参与“好厝边”计划。 记者手记>>> 公益应培育自治精神 以往,公益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单向的。在这样的模式下,拥有资金实力或者专业能力的公益团队,占据了主导地位。公益对象则被动地接受着社会的帮扶,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与参与度。这样的公益路径,固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难以持续。无论是个体、群体还是社区的长期发展,必然基于内生活力,而非外力推动。因此,公益的本质应该是培育帮扶对象的自治精神,在外部资源的引导下,激发参与性与创造力。 单向公益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案例,俯拾皆是。以传统扶贫公益为例,输血式扶贫多于造血式扶贫。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主动寻求改变与发展的积极性与能力被埋没,最终甚至导致了“等靠要”式的惰性思维。这样的扶贫难逃短视之嫌,无法根除贫困基因。 本土公益组织“好厝边”计划有别于传统公益路径之处,在于重视激发村民意识觉醒,唤起本土力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土楼修复、环境治理、乡村教育等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其最终要实现的是村民自治,在外部支持与内生活力的互动中,让村庄变得更美好。 |
相关阅读:
- [ 10-09]“在京台胞特困家庭帮扶”公益项目捐赠仪式在京举办
- [ 09-07]厦门一对环卫工夫妻形象改造公益视频火了
- [ 08-30]中脉青少年安全自护嘉年华启动
- [ 06-12]瞎编个公益项目也能搞全国性募捐?
- [ 05-27]报告指“互联网 公益”放大中国慈善影响力
- [ 05-17]公益让综艺节目更具影响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