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31日电题:福建建宁:“金种子”铺就脱贫路 新华社记者张逸之 金秋十月,在闽西北的建宁县,群山脚下是金色的稻田。望着一粒粒饱满的稻谷,溪口镇半元村的种植户苏雪英十分高兴。 这些稻谷不是普通的粮食,而是杂交水稻种子。水稻制种每亩收入在3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是普通水稻的3倍。 普通的水稻种植用的是杂交好的第一代种子,可以自花授粉,而制种用的“亲本”分为母本和父本,需要人工授粉。授粉时节,农民们两人一组站在田埂上,一人一端拉着长长的绳子来来回回,将父本的花粉轻轻地刮到母本上,场面蔚为壮观。 今年36岁的苏雪英家境贫困,几年前丈夫生病,欠下10多万元的债。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抚养12岁的儿子。今年,她种了8亩杂交水稻制种,可以获得2万多元的毛收入。 稻谷烘干入库以后,苏雪英的工作就完成了,因为她的经纪人丁绍文将负责种子的销售。在建宁,农民经纪人是联系农户与企业的纽带,除了为农户提供种植“亲本”,更重要的是提供技术服务。 52岁的丁绍文在1990年开始从事制种,但第一年就亏本,亩产只有五六十斤。“父本播下去后,母本要在几天后下地,不同的品种时间不同,如果掌握不好,就会花期不遇,造成减产。” 经过不断摸索钻研,他逐渐掌握了这门“绝活”,制种面积不断扩大。1998年他成为“包头”,将种子公司的单接过来,再分配给农户。如今,丁绍文不制种了,但比以前更忙碌,因为他手上有200多户农户“下线”,制种面积达1万亩。 在“包头”们的带动下,制种技术在全县迅速推广。全县现有2.95万家农户,其中2.35万户从事制种生产,制种农民个个都是“土专家”。 据建宁县农业局局长揭重阳介绍,建宁县的地理气候、自然生态、海拔高度适合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县里发展水稻制种,常年举办技术培训,经过近40年的发展,建宁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 |
相关阅读:
- [ 10-22]甘肃通渭:黄土地撒满红色的种子
- [ 10-21]26万元专项资金助力畲乡贫困计生母亲脱贫
- [ 10-19]扶贫新模式 看看内蒙古“旅游 扶贫”样板咋实现双赢?
- [ 10-18]中国第三个扶贫日:杜绝“等着别人送小康”
- [ 10-17]全国“巾帼脱贫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甘肃陇南举行
- [ 10-17]全国“巾帼脱贫行动”现场推进会在甘肃陇南举行
- [ 10-17]南安梅山镇李振生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 [ 10-12]脱贫攻坚显成效 云霄和平明天会更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