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发现百年石刻民间“绿色公约”
2017-02-09 11:37: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2月9日讯 (通讯员 郑望 林耀琳 文/图)新年伊始,前往茶乡寻踪,进入福安市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南麓区域。过溪塔,近咸福,顿觉翠色醒目,爽风扑面。 群山环抱的蟾溪古村,竹木茂盛,桥亭秀色,古朴而神秘。居民主要有杨、吴两姓人家。杨氏宗祠族谱记述:北宋仁宗天圣甲子年,蟾溪始祖杨瑄由山东入闽,看到这里“山林蔚然”,决定定居此地,迄今已近1000年。吴氏始祖比杨姓族人约晚300年由政和均竹坑迁入,是杨家的女婿。当年村名叫做“大所”,后改名“成溪”。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村头毗邻而建杨氏宗祠、吴氏宗祠。祠边潭面建起月波桥、避雨亭。亭上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以庇佑两姓族人。相传,月波桥潭底有一蟾蜍成仙,偶出外游,月映桥影,恰似人间广寒宫。之后,村民索性将村名改成“蟾溪”。 蟾溪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在此游玩时,发现这个隐身在大山深处的村庄,迄今仍保存有两方一模一样的百年石刻民间“绿色公约”——青石“茶碑”(如图)。此两方石碑现分别存放于蟾溪村的吴姓和杨姓祠堂。碑记正篆题刻,四边刻有迥纹状花边,显得素雅端庄。碑面虽已风化,但除个别字迹稍许剥蚀外,大部分清晰可辨。“茶碑”青石阴文字体遒劲,清代“同治十年七月”等字样清楚醒目。 这是闽东地区目前罕见的专以种植茶树为纪事内容的石刻,颇具参考价值。说明这里的民众极为重视种植茶树,且极具绿化家园、绿化山川的环保情怀。“龙吟凤舞虹飞蟾水千山影,心回福地珍重留与子孙耕”。碑刻村约符合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对稳定当时茶区形势,促进茶叶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蟾溪村主任介绍说,蟾溪一带是传统福安大白茶的生产地。清朝时,村里制茶产业达到鼎盛,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白云山高山茶。村里为了保护茶山,发展茶业,吴姓和杨姓族人经协商在村口立起了“茶碑”。1995年村里建造“红军放哨桥”时将碑移走,杨家、吴家各藏一块,作为历史的遗存。直到今天,茶叶依然是蟾溪人衣食所依。仅茶一项,多的农户每年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青山绿水依旧,人文一脉相承。蟾溪先民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涵养生命,茶与村民的福祉紧紧相系。这两块“茶碑”,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晚清时期福安茶业繁荣历史,反映了清同治年间白云山茶区管理状况,是承载福安茶文化历史的珍贵文物。 |
相关阅读:
- [ 12-20]两处申遗点环境整治方案获批 九日山石刻清净寺将启动环境整治
- [ 12-20]方案获批 泉州九日山石刻清净寺将启动环境整治|泉州法石真武庙即将动工修缮
- [ 11-23]合掌岩万佛石窟总设计师张保海:在石刻世界里坚守
- [ 11-16]泉州世家坑发现8处摩崖石刻 锡兰世姓入中国或溯至明永乐年间
- [ 08-28]武夷山:新一轮摩崖石刻修复即将完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