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汉剧《百里奚认妻》
东南网2月12日讯(本网记者 郑晓丹)12日,由省文联、省文化厅、省剧协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比赛决赛阶段的终极评选,在福州鸣锣开幕。
据悉,本届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在为期11天的决赛中,设有16台专场,来自各分赛区的350多位选手将分别在芳华剧院、凤凰剧院、福州闽剧院、人艺剧场等福州4个剧场表演。比赛依参赛选手专业和年龄之别,分为专业组、民营职业剧团组、院校组,包括京剧、越剧、话剧,以及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莆仙戏、木偶戏、北路戏、闽西汉剧、南平南词戏等,我省现有剧种的选手将同台竞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开门办赛,平讲戏、四平戏等我省濒危剧种也在暌违比赛舞台多年之后再次亮相。
闽西汉剧《康王告状》
比赛着眼于表演者本身 重在“传统唱腔”
与注重整台剧目艺术水准的全省戏剧会演及各类戏剧展演不同,水仙花奖着眼于表演者本身,通过限定时间内的唱念做打和演奏的发挥,来展现演员对剧种艺术的传承与创造,展现角色人物塑造、推动剧情发展的把握与理解,以及演奏员运用器乐演奏的娴熟程度和协同配合演员表演的默契性,也因此成为一个令八闽戏剧人尤为瞩目的重要奖项,有着福建“梅花奖”之雅称。
在前几届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基础上,本届比赛继续将“重锤”落在“传统唱腔”上,特别是名家名段(经典剧目选段)作为大赛的“内核”,并结合选手舞台表演进行全方位考评。舞台之上不乏《珍珠塔》、京剧《锁麟囊》、闽剧《红裙记》、越剧《五女拜寿》、歌仔戏《安安寻母》等戏迷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种代表性剧目,这些成熟剧目所具有的“富矿”滋养着一代代的戏剧传人,成为每个演员戏剧之路的基石。这一做法也彰显了大赛助推我省戏剧演员在突破唱腔瓶颈、强化戏剧表演基本功方面的良苦用心。
闽西汉剧《二度梅·丛台别》
闽西汉剧首日出战 年轻面孔成亮点
闽西汉剧作为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比赛决赛的首场专演,年轻演员的优美唱腔、器乐演奏者的精彩配合,都让现场观众掌声阵阵。殊不知,这掌声的背后,有着闽西汉剧的几多沉浮。
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的青年演员刘航就对当初剧团青黄不接的情景印象深刻,回忆起在她刚进团时,她说道:“最年轻的演员是我上一届的师姐,那意味着6-7年剧团内没进人了呀。”据她介绍,从她2005年入门学戏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沉淀,才能积累些登台的经验。期间,她与其余17名汉剧学生一起到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但最终坚持留在戏曲舞台上的也仅有6人。
木偶汉剧《忆十八》
可喜的是,随着龙岩市对于地方剧种保护的重视,当地开始推行闽西汉剧进校园活动,并着重培养年轻汉剧演员。现在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已经能见到不少90后、00后,有些汉剧演员被选送至中国戏剧学院接受专业教育。
当天,汉剧舞台上还有两个年轻演员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的90后小伙李文栋和林培松是仅有的两名木偶汉剧演员,汉剧对他们的考验不仅是唱、念、做、打,还多了一项——提(线)。由于这一行当练习困难,提线木偶演员对手上功夫要求高,需练习多年才能够与演员唱腔协调,最终坚持下来的年轻人并不多。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杭县也推进木偶汉剧进校园,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
专业组演奏参赛者进行扬琴演奏
随着水仙花奖赛事的持续举行,每届比赛参与人数均保持在300人以上,水仙花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品牌知名度也大大增加。为了响应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精简艺术评奖、提高艺术质量的精神,相比之前,本届大赛对选手的获奖比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缩减,比赛的竞争程度更为炽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