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日16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颜凑)
编者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文件提出,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八闽大地,有高山、丘陵、平原、盆地等丰富地貌,自古以来孕育了多彩的特色农业。在科学育种、“互联网+”、电商、资本下乡、农村资产确权并允许有效流转等时代新元素给农村发展带来全面生机的大背景下,作为历史留给农村的丰厚资产,不少农村老产业正是蕴含着巨大的品牌价值和产业链延伸的美好前景,并隐含着科技创新驱动的充足空间。
此外,有专家认为,作为农村内生经济,发展农村老产业,对于扶贫,对于全面撑起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大梁,进而再造乡土,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报特撷取宁德市蕉城区有着逾千载历史的古代贡茶制作、漳州市南靖县的客家糯米酒制作、南平市光泽县的古药帮建昌帮中药制作、福州市永泰县的千年油茶制作、三明市建宁县千年白莲产业借力电商升级等我省农村老产业在注入现代元素后蓬勃发展或开启美好发展前景的案例,安排记者调查采访,试图引起业界思考。同时,请我省农业专家剖析我省农村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意义,试图指出一条可行之道。
农村老产业该何去何从?对它们有可能为现代农业做出的贡献,我们充满期待。
宁德是我国重要的茶产区。往常,提起闽东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等著名的区域公共品牌。但近年来,蕉城区的“天山”系列公共品牌悄然崛起,其中,“天山绿茶”的品牌价值更高达11.17亿元。
那么,作为当地有着逾千载历史的农村老产业,天山茶复兴的秘诀是什么?个中曲折又如何?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一度拐入沉寂
“天山茶历史悠久,历史上获奖无数。经历上个世纪末的沉寂,现在终于又兴起了。”蕉城区茶叶协会负责人郑康麟对记者说。
天山茶的产区分布在蕉城区各个山村。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宁德蕉城天山山麓就有茶叶、陶瓷饮具。唐朝时期,天山茶区就生产贡茶“蜡面”。宋明时期,“支提茶”闻名天下。而“支提茶”就是今天天山茶的前身。清朝中、后期,随着三都澳福海关的开放,天山绿茶大量出口,从此声名鹊起。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一度非常红火。”郑康麟细数当年的各项荣誉:在1982年和1986年的全国名茶评比中,天山绿茶前后两次获评“全国名茶”;之后,又有40余次获得国内各项名茶奖项;1995年,还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取得两枚金牌。
就天山茶而言,与荣誉加身相形见绌的,却是价格卑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比碧螺春、毛尖、龙井等绿茶品牌,天山茶体现出了极高的性价比。“一斤一等天山绿茶毛茶售价2.7元,一等菜茶2.4元,成品一斤10元多。但当时,同档次的安徽毛峰一斤要卖好几十元钱。”他说。据他介绍,天山茶还以早取胜,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地普遍种植良种“福云六号”,一般三月中下旬即可开始生产,相比其他产区三月底到四月初的生产时间,占得市场先机。其时,在福建、安徽和江浙地区,天山绿茶销路非常广,蕉城山区农村也出现家家户户种茶的壮观景象。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西南地区也引进了“福云六号”品种。“云南产茶没有冬天,我们早的优势就没有了。而且,西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导致我们销路骤减,价格上不去,利润也少了。”郑康麟回忆,那时起,本地茶山出现抛荒并逐渐严重,农民开始放弃种茶,转而进城务工或另择他业。
眼看着源远流长的天山茶产业拐入沉寂,当地政府和业界除了叹息,也一直在沉思。
转型多头并进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天山茶的产品结构只有绿茶,太过单一,导致对市场变化的抵抗力较弱。反思过后,大家明确了转型方向——多品类发展。” 郑康麟说。
上千年的发展,天山茶的特征已非常明显: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围绕这一特征,天山茶的多品类战略全方位展开。
2002年开始,蕉城区提出调整茶叶品种结构,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茶农引进高香型的茶树品种,如黄观音、金观音、丹桂、金牡丹等。经过提升种植之后,再以天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以保留素有的四大特征。至今,在蕉城全区13.3万亩的茶园中,引进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据介绍,目前,蕉城区已成为全省茶叶高新品种占比最大的地区。“高新品种的特点是内含营养物质丰富、生长性状好,具备优秀的市场开发前景。因此,近几年,‘天山’系列茶在市场上迅速崛起,茶企业发展很快。”黄瑞海说,“九龙峰从2011年起步,已快速发展至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另一方面,当地茶企根据市场导向,以生产天山绿茶为主,同时生产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品类,多头并进。
“现在,多茶类发展且都擅长,成为蕉城区茶产业的亮点。”宁德市九龙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瑞海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就是以生产销售天山绿茶、天山红红茶为主,辅以白茶、乌龙茶和特色工艺茶。每种茶类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费群体。相比其他产茶区,蕉城区的茶企可灵活调整重点产品,应对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
此外,由于各类品种采摘、制作、上市的时间不同,茶企通过合理调配早、中、晚茶,可以调节、分配劳动力及厂房的利用率,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但是,近年来,国内茶叶行业与茶叶市场形势比较严峻,西南地区的茶叶生产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天山茶面临的竞争进一步增强。
“面向世界、打造品牌是当务之急。”蕉城区茶叶管理局局长龚清团介绍说,“一方面,我们挖掘弘扬三都澳福海关作为海上茶叶之路始发港的历史,鼓励与扶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目前,仙洋洋、天宝韵、军绿、白马山、蓝湖等7家企业的出口量增幅很大。同时,我们构建天山茶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企业从茶叶加工、包装、价格等方面做足适销对路的功夫。目前,宁德农特馆、蕉城区特产馆、蕉城区电子商务园都活跃着天山绿茶、天山红的影子。”
品牌战略效果显著。这几年,在北京、哈尔滨、重庆、广州等大城市的茶叶展会上,天山绿茶、天山红等天山茶系列品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天山绿茶、天山红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山绿茶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公共品牌价值评估达11.17亿元。
向现代化进军
由于高新品种较多,天山茶的生产原料先天有着科技基因。而在后天的种植和加工方面,高标准茶园为企业的竞争力注入了更多的生机。
“2014年,我们在政府部门的带动下,对茶园进行转型升级,在金涵乡上金贝村建设了500亩高标准有机茶园,每亩投入是普通茶园的5倍以上。”黄瑞海细数了茶园和厂房中的先进设施:自动化防潮设备,太阳能灭虫灯,模拟大自然循环系统,红外线发酵、萎凋设备,厂房中的铁制设备和水泥地都换成了不锈钢、原木等无色无味器材。
龚清团介绍,为推进茶园和茶叶加工的现代化,三年来,该区争取中央、省、市、区各级财政投入5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亿多元,每年进行5000亩左右的标准化改造。目前,全区有机茶面积达7000多亩。每年还有近60家加工企业进行清洁化厂房改造建设。
“同时,每年举办现代茶业项目、茶叶加工技术、机械化采茶灯培训,通过斗茶赛、名优茶评比等活动提高茶企制茶工艺水平。此外,还与福建省茶科所合作,在霍童镇坑头村、洋中镇天山建立产业机采与配套加工基地,从引进新品种到绿色防控,到机械采茶、茶业加工,全程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升制茶技术水平。”他说。
经过几年的引导和科技推广,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型茶企不断发展壮大。
茶博会上,福建仙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吸引了不少同行前来观摩。“我们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专利2项。我们研发生产的茶浓缩液、茶粉和非茶类植物提取物,广泛应用于茶饮料、茶食品、茶冰品、茶日用品、茶医药保健食品等行业。”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该企业还参与起草了GB/T31740第一部分《固态速溶茶》的国家标准,参与制定了GB/T18798第四部分《固态速溶茶》国家标准等,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参与此项标准制定的企业。目前,仙洋洋正在建设占地230亩的宁德茶产业园,2016年已完成投资3.3亿元,2016年5月,第一条年产3万吨的茶叶及植物中间体提取生产线已建成投产。
此外,在霍童镇坑头村广泛使用的推广应用新型碳纤维远红外地暖萎凋技术,在八都镇、赤溪镇等地设立的10个机械采茶专业队,均极大地提高了产茶效率和品质,保障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蕉城区茶园面积达13.3万亩,茶叶产量12385吨,产值达73610万元。涉及茶业人员23万,占农村人口的70%。
历经上千年的起起落落,天山茶这一古茶再次复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