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是时下乡村游的引流利器。客家土楼、闽南古厝等古民居改造案例,不在少数。如今,闽南又有一古民居类型加入这一阵营——
华安五凤楼:民宿,我来啦!
华安五凤楼
东南网2日1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蒋欣福 陈佳平 文/图)春节期间,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世遗土楼边上的一家民宿,客流不断。它的前身是华安传统民居五凤楼。去年9月,当地80后创业青年刘坤强着手将其改造为外土内洋的乡村民宿,并于今年元旦对外营业。
去年开始,华安对县域内广泛分布的五凤楼,启动保护开发计划。作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庭院式夯土建筑,错落有致的五凤楼建筑特色显著,有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但它们大都陷入沉寂与破败。而今,五凤楼有望重新展翅,变身精品民宿,并被寄予撬动当地乡村游的厚望。但古民居开发该遵循什么样的路径,如何协调商业与人文、原住民与开发者的利益关系,当地正在探索。
千座沉寂的五凤楼
刘坤强并不是华安五凤楼的第一个开发者。
早在10年前,台商林建文第一次亲眼见到五凤楼这一闽南特色传统民居时,便被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所吸引。“整体建筑多数为三堂两落格局,对称分布,高低错落,屋脊曲张,飞檐如大鹏展翅。”林建文称,民间谈及土楼,言必称客家方楼、圆楼,殊不知同为夯土建筑代表的五凤楼,一样有其深刻的建筑价值。
长期从事土楼文化研究的华安县土楼管理处主任林艺谋深表认同。在他看来,五凤楼是中原建筑文化在福建乡村的传承,不仅有着夯土式建筑的独特工艺,在建筑形制、选址分布、命名等方面,也体现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在华安乡村,散落着超过1000座五凤楼,它们的历史不少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
但长期以来,华安五凤楼的境遇颇为尴尬。一方面,比起被列为世遗的客家土楼,五凤楼的社会知名度与其建筑及人文价值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大量五凤楼处于空置废弃状态,构件腐朽、坍塌损毁者不在少数。“尤其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砖混结构的普及,加上复垦政策的影响,大量五凤楼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新式水泥楼。”林艺谋说。
三年前,有多年旅游从业经验的林建文,以乡村规划师的身份来到湖林乡大坪村,承租8栋五凤楼,将其改造为民宿,结合周边生态与茶山资源发展乡村游,试图以此改写五凤楼命运。
越来越多的乡村创业者开始重新打量这一山村遗珠。去年,漳州人蒋伟通通过卫星地图发现高安镇平东村九且溪边的一个自然村。“这几乎是个被废弃的村庄,村民大都在村外建新房,留下的五凤楼一片破败。”他还记得,那座历史超过150年的文峰楼,天井中的牛粪足足有一米多深。蒋伟通很快决定重新打造九且自然村,对五凤楼进行乡宿改造。如今,九且山庄已初具雏形。
民间力量先行,华安官方也开始跟进。去年,五凤楼民宿开发计划被写入当地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文件。华安五凤楼自此叩开乡村民宿时代的大门。
民宿开发计划
古民居开发,保护先行。华安首先对当地五凤楼资源进行摸底,并统一收储,组织专业力量修缮。去年以来,当地投入500多万元,集中租赁大地村、银和村、湖底村等村庄的80多栋五凤楼,并计划在今年开展维修保护。
“大部分五凤楼存在瓦片不全、屋顶漏雨、外墙脱落等问题。”华安县旅游事业局局长郭美建表示,古民居保护提倡修旧如旧的原则,当地将邀请本地乡土匠师,利用传统建材,依循建筑古法进行古建恢复。而这也成为当地有志于开发五凤楼者的基本共识。去年,蒋伟通在修复文峰楼时,便走访周边村庄,收集因拆楼而产生的古旧瓦片,并全部用于文峰楼修复工程。
修缮完成后,华安还将对五凤楼周边进行整治,完善步道、水系、村庄环境等基础配套,完善硬件设施,以此来引进社会资本开发五凤楼。去年出台的《华安县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提到,对初创五凤楼改造项目,按规模大小和特色,达到相关标准的每幢补助3万~5万元。
眼下,来自厦门曾厝垵、浙江莫干山的民宿开发团队都有意加入五凤楼开发计划。但对要引入什么样的开发团队,将其打造成什么样的乡村民宿,郭美建认为应审慎考察。他的忧虑在于,作为乡村新业态,民宿业虽热度不减,但市面上大部分民宿项目都难逃农家乐的低级模式。
郭美建认为,华安楼的开发应避免陷入窠臼,摆脱粗放阶段,需以文化来提高其附加值,“让五凤楼及其背后的华安乡土文化,在民宿经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正因如此,当地采取的是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的模式,并在招商过程中对开发团队的理念和资质进行考察。“我们还将在民宿项目中占据股份,以保证五凤楼开发不偏离既定的定位与方向。”郭美建说。
民宿仅仅是乡村游中的一个节点,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增加流量入口,推动乡村游,并与当地旅游资源互馈互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华安因此提出“五凤楼+”的概念。“我们将以五凤楼为平台,结合不同村落的生态、文化资源,构建完整的旅游线路。”郭美建表示。
古民居开发应审慎
尽管五凤楼的民宿转型被寄予厚望,但在业者看来,古民居开发应该审慎而行。
“能够让五凤楼的记忆世代延续的,永远不是商业的力量,而是原来的住户,以及活态传承的文化。”在湖林乡大坪村开发五凤楼的林仲于认为,古民居的开发,首先要处理好原住民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望乡楼,是林仲于团队改造的第一家五凤楼。三年前,他以每年2500元的价格获得这栋五凤楼使用权,并将其改造为乡村客栈。尽管房屋已被租用,但望乡楼的原有住户并未搬离。作为望乡楼的主人,林木生喜欢在院子里泡上工夫茶,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大坪村的故事。这也构成了这栋民宿的独特文化吸引力。
华安政府的五凤楼开发计划,同样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华安并未让原有住户继续居住在楼里,而是另辟蹊径,利用村庄中旧有的学校等建筑,就近建造老年公寓,供搬离五凤楼的住户居住。“老人们可以继续在村庄里生活劳作,游客也可以近距离感受并体验到华安乡村传统人居文化与农耕文化。”郭美建说,原住民是乡村游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力量,“尤其是传统工匠,他们对传统民居的恢复与保护,有大量经验可资借鉴。”
村民又该如何从旅游开发中分享红利呢?华安的做法是充分挖掘和恢复传统乡村工艺,并引入文创团队辅助村民开发旅游产品。“华安竹林资源众多,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手工编制竹器的老手艺,既可以作为乡村游体验项目,又可以作为特色产品进行出售,为广大农民提供创收渠道。”郭美建说。
五凤楼开发,还要讲好故事。林艺谋表示,尽管五凤楼在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但相比起世遗土楼,业内对其研究甚少,相关文史资料的收集与提炼更是一块短板。他的计划是,本土与业内专家联合挖掘五凤楼建筑工艺及背后的故事,为乡村游注入文化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