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聚焦福建农村老产业系列报道:四问农村老产业

2017-02-23 10:20:03 林丽明 陈尹荔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记者:如何推动农村老产业发展?

黄跃东:我省已经有不少发展农村老产业的产业基础,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做,全省农业注册商标里就有不少农村老产业的影子。但我省农村老产业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瓶颈,应该着力破解。

一、种植这一环节的农村老产业发展得不错,但加工类的农村老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技艺需要整理收集。同时,加工类产品卖得不多,出现了凋敝的现象。

二、不少农村老产业的潜力和意义还不为大家所熟知,面临失传。开发的时候,要赋予新内容和新内涵,不能一味复古,要嫁接新的东西。要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利用,推动本地的人文开发和经济开发,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转型,实现品牌价值和地域价值。

三、农村老产业是很好的文创资源,大部分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三产融合,不是简单地开发产品形态,可以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造公用区域品牌,开发其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这有望扭转我省农村产业附加值低的颓势。

四、溯源老产业的历史文化时,要跟大众需求对接,要跟当地的历史文化建设相结合,培育乡愁产品、休闲产品、特需产品,开发定制产品和体验产品,带动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五、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以及文化调查和普及工作。要鼓励编村史,做好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形成决策参考,并总结提升加以宣传。应该发动乡贤、回乡大学生、志愿者、慈善机构、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推动农村老产业的发现、挖掘和开发,甚至推动城乡社区的扶贫合作,让外来力量和本土力量共同推动农村老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到均等的公共利益和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六、农村老产业是共享经济、共生经济、合作经济,目标应该锚定产业集群,竞争力才会更加集中。

七、应该充分利用微电影、社交媒体、文艺创作、植入广告等新兴模式,利用社群营销等互联网元素,吸引创客集群的加入和创客基地的落地,突破农村老产业的营销瓶颈。

邱建生: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成长,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及生态化转型,这些中产人群可以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也使得互助型农业发展成为可能。互助型农业即城乡互助,城市消费者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农业的生态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三赢”,即大自然得到保护、消费者获得健康的食物、生产者得到相应的利益。消费者不仅仅是农业产品的购买者,也是农业文化的参与者,他们在参与中与生产者建立信任,在参与中推进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可以建立城乡资源互动平台,构建城乡互助社区,促进城乡之间在人才、资金、物质、物权等方面有效对接和配置,推动乡村的资金互助事业,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激活社会的爱故乡力量。

温铁军:农业4.0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在手段上借助“互联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是社会化的、城乡合作的、互动的、生态化的。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一二三产融合,这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在当下的过渡战略。

除了强调绿色生产方式,我们还应该用社会化的方式来推动生态化。应该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通过大量社会小组织从事对本地文化、品牌、遗产的发掘和保护,而不是用资本化和工业化来推动生态化。只要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了,通过发展社会化参与式生态农业,就是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空间是无限的。

要通过农业科技体系或者科技队伍,做好不同资源、气候、地理环境下的地方物产特征研究,做好普查,对本地物产、文化和本地人的社会生活做出相关性分析,再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条件,把它们变成福建的特色资源、特色人文。

21世纪在国际上崛起了一个新概念——社会企业(Social Interprise),强调放弃追求自我利润最大化的盈利目标,放弃个体理性,追求社会理性、环境理性。我们在北京郊区就通过这种模式建立了小毛驴市民农园,搞市民农业。一方面,通过有机农场给市民配送蔬菜;另一方面,农场把土地租给市民耕种,市民自己劳动自己收获。试验取得了成功,发起人石嫣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这种社会企业的模式值得推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