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明溪有个“白鹇谷”

2017-03-21 08:43:2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明溪县地处闽江源头,生态环境优越,是亚洲东部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站和夏候鸟的重要繁殖地。全县发现野生鸟类316种,占全省的60%,不乏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鹇等国家一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新华社福州3月20日电 上午9时,是白鹇固定的觅食时间。73岁的“谷主”杨美林站在山谷高处,等他的孙子杨水清往一块大的岩石上撒几把玉米粒后,对着谷底发出“谷、谷、谷”模拟白鹇喑哑的叫声。声音在寂静的山谷回响,传得很远。

“白鹇谷”位于闽西北的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明溪县地处闽江源头,生态环境优越,是亚洲东部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站和夏候鸟的重要繁殖地。全县发现野生鸟类316种,占全省的60%,不乏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鹇等国家一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

2016年6月,村民杨美林和刚大学毕业的孙子杨水清携手在自家承包的山林谷地,打造了一个山村鸟类自然保护区,目的是培育、保护稀有鸟类,发展乡村观光游。“白鹇谷”因保护区先后引进数十只野生白鹇而得名,杨美林则被村民戏称为“白鹇谷谷主”。

杨美林的呼唤声刚落,很快从旁边的树林里走出了14只体态娴雅、外观美丽的大鸟。“大的白的是雄白鹇,灰的小的是雌白鹇。”杨水清小声地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雄白鹇体长约有110厘米,尾巴颀长,尾羽和背部皆白,头顶黑红相间,下体呈黑色,长腿通红。雌白鹇身长在60厘米左右,上体及翅尾多为棕色,下体灰棕色,羽毛带有暗褐色细斑。

白鹇翎毛华丽,雅俗共赏,自古与中国的人文精神相连,有人视之为吉祥鸟,有人称之为“闲客”,还被人称为“林中仙子”“白衣王子”。白鹇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肉入药补中益肺,有很高药用价值。

跳上岩石觅食的白鹇悠闲自在地吃着玉米。间或有雄雌白鹇以首互抵,或以尾羽互拂表达爱意。此时,阳光普照,山泉潺潺,配以阵阵松涛,完全是一幅和谐的美景。5分钟后,吃饱了的白鹇“踱着方步”,消失在森林的深处。

2016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三明学院的杨水清就业面临诸多选择:可以去省城打工、也可以到三明市企事业单位谋职,但大学最后一年在台湾的游学经历,让杨水清最终选择回乡创业。“同台湾乡村观光业相比,大陆的乡村旅游和森林养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蕴藏巨大商机。出去打工不如回乡开发家乡的观鸟生态资源。”谈到建设“白鹇谷”初衷时,杨水清说。

在爷爷的支持下,杨水清开办了家庭旅馆;引进台湾水稻品种,将自家责任田改种鸭间稻,田中种稻,稻中养鸭。这样就形成了头天晚上住紫云村杨家客栈,品稻田鸭,吃鸭间稻米饭,第二天清晨赴“白鹇谷”观珍稀鸟儿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营业不久,海内外鸟类摄影者及观鸟爱好者慕名纷至沓来,“白娴谷”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丰富的野生鸟类资源就是明溪的‘金山银山’,在保护好这一资源的前提下,我们要将这一资源开发‘变现’,使观鸟生态旅游成为明溪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未来将会有更多类似‘白鹇谷’这样的生态景点出现在明溪。”明溪县县长苏迎平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白鹇谷”内拍摄的白鹇(3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梅永存 摄

【相关阅读】

中国人的“白鹇文化”

新华社福州3月20日新媒体专电特写链接:中国人的“白鹇文化”

新华社记者梅永存、林善传

白鹇翎毛华丽,雅俗共赏,自古与中国的人文精神相连,有人视之为吉祥鸟,有人称之为“闲客”,还被人称为“林中仙子”“白衣王子”。白鹇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肉入药补中益肺,有很高药用价值。

谈起白鹇掌故,经营“白鹇谷”的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村民杨水清如数家珍:春秋时期的师旷所著《禽经》记载,白鹇“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初宰相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对得到珍禽之后的欣喜之情。北宋诗人梅尧臣有《白鹇》一诗,写下“乔木暗青山,晴川下白鹇”的赞美。

传说南宋末年,少帝赵昺在广东新会崖山时,当地人献上一只白鹇,他十分喜爱,亲自喂养舟中。后宋军战败,陆秀夫背少帝投海殉国,白鹇见状在笼中悲鸣不已奋跃不止,最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后人称之为“义鸟”,在崖山慈元庙左侧建一座白鹇冢作为纪念。

明清两代,五品文官的补服,上面的图案都是白鹇,这主要源于白鹇性情耿介,是正直的象征;羽毛洁白,是清廉的象征;神貌清闲,代表处事从容不迫;不与众鸟杂,代表洁身自爱,不与人同流合污。

白鹇是云南哈尼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哈尼族一直流传着白鹇报喜、白鹇救人等神话故事,出现了装饰、绘画、雕塑、舞蹈等多种类别的白鹇造型艺术。白鹇还是广东省“省鸟”。

“白鹇总是栖于高处,爱干净,每到下雨,它就在树上不飞下来了,因为落到地上容易把羽毛弄脏了,也就是说宁可饿着等雨停,也不愿飞离高枝!”杨水清说:“古代一些有节操、清廉的官吏,爱以白鹇自许,皆因于此!”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