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化 > 正文

守望北管艺术:让这项古老民乐流传下去

2017-05-02 10:17:23 吴剑锋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日2日讯 (福建日报 吴剑锋)坐在榕树下,听南音北管“并蒂开花”,是侨乡泉州老一辈人最难忘的记忆。

北管是一种丝竹民乐,源于晋唐时期的梨园音乐,光绪年间从江淮一带流入泉州泉港,其风格既保留江淮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温婉秀丽,因而备受当地人喜爱。

“小时候,每个晚上,村里都会有几个老艺人吹吹拉拉,看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泉港北管传承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庄炳文回忆道。

这项艺术也吸引了当时年仅9岁的庄炳文,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拜师国家级北管传承人庄能宗,学习北管。

10岁登台演出,13岁参加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获得第一名……庄炳文和北管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热到冷,北管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庄炳文说,“上世纪90年代末,北管艺术后继无人,就剩一些老人在唱,年轻人都不学了。”

出于对传统民乐的热爱,2004年,当时还是惠安县高甲戏剧团团长的庄炳文选择回到泉港,召集了一些朋友,到社区举办免费的北管培训。

“一开始就20来个人,大部分都是小学生,很多家长都不理解,认为这是出殡送葬才唱的。”庄炳文说。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选择迎难而上。据他回忆,当时的生活就是“没场所、没经费,每天到社区里做宣传”。尽管如此,过了3年,学生人数也只是上涨到40多人,迫于经济压力,他停掉了北管培训班。

离开北管教育的庄炳文转而通过表演来传承这项艺术。2011年,庄炳文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锦祥北管艺术团,团里40多人,大部分都是精通乐器的民间艺人或北管传承人。

“主要活动就是走基层,和各地北管队老艺人切磋交流。”庄炳文笑道,“成立艺术团,大家觉得比较上档次了。”

随着锦祥艺术团影响力扩大,泉港各地的北管乐团和乐社层见叠出,人们对这项艺术的态度也有了很大改观。

2012年,当地政府设立了北管传承保护中心,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担任负责人的庄炳文开始“重操旧业”,继续从事北管公益培训。

“这里是我们平时教孩子的地方,大约有200人,笛子两个班,弹拨三个班,打击乐一个班……”面对采访,庄炳文如数家珍,“明后天还要去两所小学上北管课程,目前还在泉州艺校带大专学生……”

现在,北管教育几乎占据了庄炳文全部的生活,但在他看来,只要能够让这项古老民乐流传下去,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我带这些孩子参加义演,他们的家长都非常支持,有的还会自己过来看,学生的年底汇报演出总体来说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下一步,他打算组建一个北管少年艺术团,让成绩突出的孩子有更多表演机会。

随着学习北管的孩子增多,庄炳文也表达了他的隐忧:“现在一共7个班,老师只有10人,有时候遇到他们没空,只能我自己顶上,外出表演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又当搬运工,又当清洁工。”

在他看来,虽然手下的艺校学生有的会回来帮忙教孩子,但大部分都“不够热爱,学了就走,没有一个稳定的团队”。

“袅袅余音,代代相传。”庄炳文说,“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把北管这一古老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