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座谈会在泉州召开
东南网5月10日讯(本网记者 江超)5月7日-9日,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座谈会在泉州召开。会议通过实地调研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模式,为今后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指导建议。
会议期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赴泉州实地调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并参与了座谈会。
阮仪三等专家在泉港土坑村进行实地走访
阮仪三教授在泉港土坑村调研时,首先肯定了土坑村的修缮保护工作,并且指出修缮工作应遵循原样原修的原则,修旧如故,以存其正。
阮仪三教授表示,土坑村所特有的古代商业街,在闽南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少有。其历史建筑的工艺十分精良,完整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他强调,闽南的当地建筑装饰的风格华丽、用料考究,修缮工作应当遵循“四性五原则”。
“四性”第一条是原真性,原来真实的东西不能弄假的;第二个是可读性,历史是可以读取的;第三个是整体性,不仅仅是一座楼、一扇门,周边的环境也要保护好;第四个是可持续性,让老百姓住在这里,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五原”指的是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的运用,让本该华丽的建筑华丽,让本来朴素的建筑朴素。要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视为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把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蕴含的乡愁情怀传承下去。
阮仪三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
在座谈会上,阮仪三教授分享了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实践30年经验总结。他指出,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了“乡愁”的人文精神。乡愁、乡愁,把乡留住才有“愁”。乡就是村镇生活留下的记忆。我们通过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留存环境,才能将思想和理念传承下去,留住中华民族的精神。
据阮仪三教授介绍,在80年代,乡镇改革发展,是通过拆旧建新、填河筑路,引资建产、招工就业,导致大,批水乡消逝。新时期,城乡遗产保护与发展要着眼长远,应当先注重社会效益,其次再兼顾经济效益,努力现实建造者、居住者和管理者多方参与的交互式管理。
据了解,我省现有4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位居全国第二位,229个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六位,1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69个省级传统村落。
为了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省住建厅将通过对从事古建筑、古民居修缮工作的人员的工艺技能进行系统化培训,最大程度上还原古建筑原风原貌。并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资源,不断充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