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厦门:穷山村成了示范村 党建为发展提供推动力

2017-05-24 07:30: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潘抒捷 杨珊珊)白交祠村和军营村位于厦门同安莲花镇西北部山区,距离城区三十几公里。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经济基础较薄弱,发展一度滞后。

近年来,两村抓住交通持续改善与设立高山党校等机遇,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去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1.5万元。白交祠村还被评为省第十二届文明村镇,军营村则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交通,为乡村打开一扇门

去年3月1日,从同安城区开出的637路公交车,缓缓驶到山区。尽管这已是连接山区与城区的第二条线路,小山村还是沸腾了。数百名村民聚集在道路两旁欢迎,“200多米长的鞭炮响了很长时间”。

对于村民而言,公交的通行让同安城区不再遥远。这种喜悦,只有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人才能体会。

今年快70岁的杨清香是白交祠村民,瘦弱的她几年前常背着数十斤地瓜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那时全靠双脚走路,早晨摸黑出门,太阳下山时还没到家。”她说。

白交祠村党支部书记杨明福曾是赤脚医生,他说:“交通不便,不仅耽误出诊时间,每次天黑或下雨,家人也很担心。”

除了耗时和危险,进城的交通成本一度也让村民难以承受。以军营村为例,距离同安城区33公里,其中山路占了一大半。以前,村民进城理发,雇车花的钱都比理发贵。如今,坐公交车进城,不论远近,票价都是一元。

“对我们山村来说,给资金不如修一条路,开一条公交线路。”谈及交通的重要性,军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泉阳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山村贫困,主要是由于交通的制约,信息闭塞。而村里通了公交,就像打开一扇门,方便山村和外界联系,带动村民寻找致富的路子。

自从通了公交,来村里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如今,杨清香在自家门口摆起小摊,兜售茶叶、地瓜、蜂蜜、腌菜等特产。

看到本地特产受欢迎,军营村率先办起了农村淘宝店,助力农产品的销售。两个村庄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田间踏青、果蔬采摘、特色民宿等乡村游项目。高泉阳说,村里还引导村民组建茶叶、果蔬、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产品销售平台,提供“吃、住、行、游、购”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

几年来,两村共接待游客十余万人,带动村民再就业100多人,创造经济收入约250万元。去年,军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98元,白交祠村也突破1.5万元大关。

党建,为发展提供推动力

走进白交祠村,村口“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所谓“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就是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这也是1986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来此考察,为两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开出的“药方”。

高泉阳说:“现在我们全村公益林种植面积已达到4100亩,山上的‘帽子’戴起来了。而山下也已经开发出来,村里种植6000多亩茶园,全村80%的人从事高山茶叶的种植、生产和销售。”杨明福也表示,白交祠村如今山林茂盛、瓜果飘香,“白交祠地瓜”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

不过,高泉阳也坦言,两村的特产是茶叶和地瓜,农产品比较单一,价格随着农产品周期起伏,并不稳定。从2013年开始,厦门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分别挂钩帮扶白交祠村、军营村,每两个月派一个干部驻村。当得知这个情况后,他们立即联系相关专家和企业,寻找对策。

现在,白交祠村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在茶园里套种果树,改变村民较单一的收入来源。军营村也打造了杨梅基地、蓝莓基地,还和百利种苗公司合作打造了番茄种植基地,并种植果蔬,推动农业转型,促进村民增收。

去年4月7日,厦门市委党校和同安区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在两村揭牌成立,这是省内首次在边远山村设立党校教学点,同时也是市、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高山党校开课后,开展体验式教学,真正做到“干部受教育,百姓得实惠”。“两村的党员干部也在高山党校一起学习。”高泉阳说,大家还主动作为,计划依托高山党校,充分利用村里的红色资源,结合乡村旅游,达到党建富民强村的目标。

在党员们的带动下,两村村民自立自强,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也崭露头角。“目前,在白交祠村和军营村,已有7家较大的农家乐正式运营,人气都很旺。”杨明福说,大家还正计划成立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凝聚村里的力量,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