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宣传栏 因地制宜建立绿色观念 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项目在溪头村的工作方法,其实是经过了一番调整的。 “最初与城市小区的试点一样,采取干湿垃圾分类的做法。”溪头村支部书记陈新锥介绍说,但实际上村里许多人家都养鸡养鸭,厨余垃圾大多可以自家消化掉。 于是,省环保志愿者协会专家来到溪头村所在的七步镇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 “我们一直在寻找农村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座谈会的结果跟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相符。”周宁县环保局副局长阮承朝,同时也是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周宁分会的会长,他说,村民反映,乱扔的农药瓶越来越多了,有时候赤脚干农活会被碎玻璃割伤,农药还有毒,对人体、对土地都不好。他们在调查中也发现,随意抛弃有害垃圾在农村比较普遍,对土壤、作物都有伤害,而且有些会残留十年以上。 “我们村边就是赛江上游。要把土壤、水源保护好,把村周围的生态环境搞好,才能生产出生态好茶,搞生态农业观光,村民才有发展。农药瓶、电池这些有害垃圾,和地膜、塑料瓶这些难降解的垃圾,都不应该再扔在土地里。”陈新锥和环保协会形成了共识,从农药瓶开始,向有害垃圾宣战,逐步养成村民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溪头村开始召开各种大小座谈会,开展有害垃圾单独收集的宣传。在村子主要路口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栏、垃圾回收处理站,在村部设立垃圾分类办公室。给保洁员补贴,让他担任垃圾分类管理员。村干部、垃圾分类管理员和环保志愿者挨家挨户分发垃圾袋,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并通过“绿色积分”兑换日常用品。 截至目前,除了农药瓶,垃圾处理站还收到了废旧电池32个、汞灯管6条、废旧塑料地膜34公斤、玻璃碎片68公斤、废旧纸质129公斤、破旧衣服69公斤、易拉罐450个、矿泉水瓶723个。 “回收有害垃圾对现在、对将来都是好事,不能只靠积分兑换维持。”陈新锥说,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反复地入户宣传,让村民知晓,农药瓶乱扔,就把周边的这一小片土地给废了,种不出好作物,还会害了下一代。其他的垃圾也不要乱扔,慢慢建立‘垃圾变成资源’的理念。村边的河水清了,茶山美了,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久而久之,大家会主动保护环境。” “农村要发展满足当地需求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郑棣健认为,目前许多地方在探索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周宁的垃圾分类样本可成为一种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