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自发:“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虽说我是老鼓浪屿人,但如果不是申遗,很多地方我也不是很了解。这次申遗,不仅保护了老建筑,也把岛上一砖一瓦的历史故事收集整理出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座小岛。”68岁的谢绵聪,是鼓浪屿上的本地居民。 年轻时干过中医,开过旅行社,2010年退休后,老谢又回到了岛上。谢绵聪的家在外图书店的隔壁,也是一栋3层的小洋楼。“房子的主楼始建于1932年,是我夫人的祖父在1933年买下来的,此后就世居于此。” 这座名为“褚家园”的别墅院落,是鼓浪屿上最早一批的咖啡馆。没有夸张的广告牌、没有俏皮的宣传语,只在巷陌上开了一孔两人宽的小门,挂着一块条形漆木招牌——“谢绝参观”……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发现这是一家咖啡馆。可一走进院内,却是别有洞天:亭亭如盖的古木、错落有致的花草与空气中飘荡着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 老谢自称中国旅游崛起的第一代,他也经历了鼓浪屿从一个不大知名的小岛变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度假地。“2008年动车开通后,岛上的游客一下就变多了,商业气息变得越来越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谢不无感慨,“仿佛一夜之间,岛上就遍地都是商机。”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也看中了老谢家的房子,提出要以每年180万的租金租下来经营家庭旅馆并帮助修缮。70余年过去,褚家园这幢建筑小修小补无数,但在湿气、海风和白蚁的侵蚀下,眼见又是摇摇欲坠了。面对丰厚的条件,老谢动心过,可是一听说要破坏房子的格局,老谢和一家人又纠结了起来。面对敲敲打打、伤筋动骨,老谢最终没能过自己心中的那道坎,谢绝了家庭旅馆的提议。 拒绝外援后,房屋修缮的工作就落在了谢绵聪的儿子谢立达身上。“我从小在这座宅子里成长,对一砖一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谢立达,80后,如今也是“褚家园”咖啡馆的老板,“修复工程的根本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当年的雕花等手艺早已失传,为此,我专门从惠安请了一批手艺较好的工人,让他们参照老照片依葫芦画瓢,摸索尝试进行修复,不行就推倒重来。” 为了支付昂贵的维修开支,小谢把原本准备和女朋友结婚的钱拿了出来,可修缮耗费还是远超预计,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节点上,谢立达牺牲了醉心已久的园艺梦想,开始学习咖啡制作技术,在院落中开设露天咖啡馆,用收入贴补房屋的修缮工程。由于有了造血机制,修复得以继续进行。2008年,褚家园终于宣告修复完成,经结算,这个耗时两年的工程的投入超过了300万元,在当年足可在厦门购买4套房产。 谢立达的心血也没有白费,修缮完成后,主楼从外立面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空调、电线等现代化设施,每个细节几乎都不着痕迹地恢复了往昔的容貌,并与他精心打点的园艺植物浑然一体。 “单纯想赚钱其实很容易。如果改做餐饮,就可以塞下更多的桌位,每桌盈利还能翻番;而在寸土寸金的鼓浪屿,选择把褚家园租出去的话,一切就更简单了。”谢立达说,面对物质的诱惑,他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是源自那份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执着与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坚守。“我是一名鼓浪屿人,如果放弃褚家园,我们就成了没有根的浮萍。我既期盼,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申遗成功对我们而言是双重喜悦,可以把鼓浪屿最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坐在一旁的谢绵聪补充道,眼神中满含期待,“未来,我希望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能够更好地去保护这座小岛,使鼓浪屿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并行不悖!” |
相关阅读:
- [ 07-10]鼓浪屿举办文艺汇演活动 市民游客同庆申遗成功
- [ 07-09]庆祝鼓浪屿申遗成功 鼓浪诗语文艺汇演在琴岛上演
- [ 07-09]空中俯瞰美丽新世遗——鼓浪屿
- [ 07-09]“世遗”保护的中国答卷——可可西里、鼓浪屿申遗成功启示录
- [ 07-09]鼓浪屿,厦门明珠!中国明珠!世界明珠!
- [ 07-09]守望鼓浪屿
- [ 07-09]东西方文化在此汇聚:厦门鼓浪屿成功申遗
- [ 07-09]鼓浪屿申遗成功 福建省委省政府发出贺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