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福州市鼓楼区:两条培养链 为社区留人

2017-09-11 07:47:57 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福州市鼓楼区为基层社区工作者搭建职务、职称并行的两条培养链,打破社区人才成长“天花板”,让人才留在社区也能升职、加薪,从而建立起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东南网9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彭辉 林宇熙)

“来社区报到之前,同学们很惊讶地问我:你要和一群阿姨做同事了吗?现在上岗半年了,周围多是年轻人,工作氛围也十分融洽,还向几位阿姨学到很多人生经验。”近日,在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开元社区担任社区工作者的90后女孩张哲婧,向记者讲述了她准备长期留在社区的职业规划。和她同为90后大学毕业生、同批考入社区的颜夏华,也有同样的打算。

让张哲婧、颜夏华等年轻人愿意留在社区的,不仅是令她们满意的职场环境,更重要的是已经明晰的上升空间——职务、职称双轨并行的“培养链”。“此举打破了社区人才成长的‘天花板’,给年轻人带来充满希望的职场前景。”鼓楼区社区办主任杨忠民说。

以前,受编制、职数等因素影响,社区工作者难有晋升机会,导致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洪山镇锦江社区党委书记鄢继恩是个80后,她对此深有体会:“按惯例,在社区,这个职务到顶了。距离我退休还有几十年,年轻人怎么办?没有奔头。”

这些年来,鼓楼区69个社区迎来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除了此前的“一社区一大学生”“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等项目,近几年鼓楼区还依托社区服务站不断为基层引进新鲜血液——2015年招聘79人、2016年招聘113人、2017年招聘68人。“现在,我们社区16位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年轻人,最小的是1995年出生,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杨桥河南社区党委书记崔蕊芬说。

一方面是社区工作者因没编制无法流动,而社区领导职位屈指可数;另一方面是年轻群体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实实在在的激励手段。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去年10月,鼓楼区专门出台《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瞄准“培养一支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的目标,制定畅通社区人才上升空间的具体措施。在职务晋升方面,完善事业编制社区书记岗位设置,打造“社区工作者—社区书记—事业编制社区书记—街镇(区直部门)副职”职务培养链;在职称晋升方面,设定社工师专业技术岗位,打造“社区工作者—助理社工师—社工师—高级社工师”职称培养链,社区工作者考上职称就有补贴,而且没职数限制。

今年3月,职务培养链落到实处——鼓楼区面向全区选聘社区主干进入事业编制,经专项考试,11名社区主干获得事业编制。这意味着,这些社区主干不仅可流动到其他事业单位,还可通过竞争上岗直接成为街道或区直部门的党政副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事业编制的鄢继恩说:“职务培养链的落实,非常振奋人心,有了畅通的晋升空间、美好的职业前景,社区里工作的年轻人干劲十足。”上半年,锦江社区创新服务载体,率先在全省搭建起“互联网+家政”智慧服务网络,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职称培养链带来的前景同样美好而实在——刚参加社区工作半年的张哲婧,考到了助理社工师的职称,立即获得每月300元的职称补贴,“以后考到社工师职称,补贴能加到450元,高级社工师就更高了”。张哲婧已经在鼓励和辅导新同事积极报考职称。

“我们现有的16位社区工作者都考了初级社工师,有的还考过了中级,待遇得到提高,工作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崔蕊芬说,杨桥河南社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拆迁安置而形成的,年轻人的精彩创意让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乡音讲堂定期请民俗专家来讲福州历史文化,每月一期,已形成文化品牌;社区党委搭平台,引进社会组织和行业“大咖”,相继成立筑梦飞歌队、俏夕阳舞蹈队、舒心摄影队等文艺队伍,大大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两条培养链,让年轻人留得住、干得好,对社区建设的帮助不断凸显。杨忠民评价说,稳定而有战斗力的团队,是提升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如今有了区里的好政策,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逐渐成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