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拆”与“护”的岔路口,村民们选择了后者,他们捐资修缮古厝,唤醒了这些老宅的生机,也唤醒了洋坪村耕读传家的文脉,为偏远乡村的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青山绿水间的洋坪村古厝 服务公益好家风 85岁的萧绍沉是洋坪村的一位老党员,早已卸下工作担子的他,现在有了一个新职务——惜字炉厝楼长。惜字炉厝在洋坪村位列3号,最多时曾居住了33户人家,至今仍留下十几户。去年,惜字炉厝完成了修缮,如何引导居民爱护古厝、留住修缮成果,是萧绍沉所要考虑的问题。 日常巡查维护、宣传防火防盗、组织电线改装、集资安装监控、调解邻里纠纷等,都是楼长的分内事。“每一座古厝选一个楼长,他们德高望重、有说服力。有楼长的带领,古厝的维护也就有了主心骨。”萧雪雪介绍说。 楼长们在负责古厝维护的同时,还大力倡导好家风,希望将众人合力捐资修古厝的公益精神继续传承。“村道、公厕、洋坪桥、风景湖、中心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体现了洋坪村新时期的公益精神。”西兰乡党委副书记陈魁辉介绍说,洋坪村几乎没有村财收入,很难筹措征地资金,为了支持家乡建设,很多村民主动捐出了田地。 修缮完成的古厝,优先用于公益事业。洋坪村2号古厝成了村里100多位留守老人的“幸福小院”,一间间厢房都有了新的使命——老人活动室、棋牌室、书画室、茶室等。“修缮资金取之于民,修缮之后用之于民。”萧雪雪说,能利用修葺一新的古厝资源为老人们带来晚年幸福生活,也是公益精神的另一种延续。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