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福州,签约的家庭医生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新朋友,无论是繁华的省会中心城区,还是偏远的海岛渔村,不同的家庭开始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障。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成为生活常态。
如今福州的三坊七巷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文化体验之所。图为在南后街上严复翰墨馆开设的“严校长的故事”文创店里,众多文创商品受到顾客关注。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摄 养老、教育、文化等服务,同样在朝着均衡化、标准化的方向努力。比如,城市里流行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模式,也在部分农村落地。 在闽清县雄江镇尚坑村,实行了“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养老模式,农村幸福院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娱乐交流,互相帮助照料,可临时就餐、休息,又可随时回家的生活环境。“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采取改建、新建、扩建等多种形式,全县已完成84个农村幸福院建设,覆盖全县建制村总数的31%。”闽清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积极推广服务新模式,进一步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 未来3年,为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高水平保障老年人服务需求,福州将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提升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品质、统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养老产业,真正让福州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千年闽都,悠悠文脉,城乡共同传承。 由于师资匮乏,福州市农村偏远地区部分学校长期没有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赴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开展公益性艺术课程培训和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闽侯荆溪镇关东小学四年级的林公锴,以前“五音不全”,在文化志愿者的指导下,现已学会了识简谱。“现在我会唱的歌可多了,只要有简谱,我就会唱!”林公锴骄傲地说。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