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王甲铸)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参观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厦门漆线雕、惠安石雕等传承了数百年的闽南传统工艺大放异彩,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两国元首为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加赞赏?9月19日,记者随着“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近距离感受了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
漆线雕:13代人薪火相传的坚持
蔡水况老人为采访团记者介绍漆线雕工艺。(王甲铸摄)
厦门漆线雕技艺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逐渐成熟,是厦门传统的手工线雕技艺。它用陈年的砖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反复舂打、手工搓成柔软而又富有韧性的的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胚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300余年,蔡氏漆线雕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为“厦门漆线雕”。
9月3日晚上,为两国元首介绍的虽然只是蔡氏漆线雕的两位传承人王志强和蔡超荣。但实际上,这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为“厦门漆线雕”的技艺,在那一根根细细的金色漆线背后,缠绕着蔡氏整整13代人薪火相传的手艺,以及一次次的突破创新。
蔡氏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老人今年已79岁,至今从事漆线雕艺术生涯已有60多年历史。其父蔡文沛就是一位全国知名的漆线雕艺人,解放初期,只有十来岁的蔡水况在家庭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开始苦练工艺。“文革”期间,蔡水况老人曾白天在高温的炉膛前干体力活,晚上在家里偷偷地创作。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把漆线图案设计在蛋壳、瓷瓶、瓷盘上面?而这也成就了蔡式漆线雕的一次创新:把漆线装饰从“做菩萨”中解放出来。
蔡氏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老人今年已79岁,至今从事漆线雕艺术生涯已有60多年历史。(王甲铸摄)
后来,由于漆线雕一度面临市场萎缩、工艺失传的危险,年过不惑的蔡水况停薪留职,并闭门10年,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漆料,并在这10年时间里创作出了12件(套)作品,前后获得国家级金奖4项,银奖5项,其中《波月洞降妖》和《还我河山》两件可谓集漆线雕工艺之大成,于1994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06年,厦门漆线雕成为了首批国家非遗项目,漆线雕也慢慢从濒危的手工技艺变成了显耀的国礼,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文化和一个代表。
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制作漆线雕。(王甲铸摄)
1995年蔡水况退休后,一直无偿担任漆线雕公司顾问,从没要过一分钱的薪水。他说:“能够看到漆线雕这个传统工艺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比什么都令我开心。”
影雕:惠安女精神的缩影
两国元首观看影雕技艺的照片被李亚华挂在石文化园的展厅里。(王甲铸 摄)
惠和影雕以石板为画布,以钢錾为画笔,通过妇女巧手,“滴水穿石”般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这是一种闽南民众喜闻乐见的非遗技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民间称其为“苏杭刺绣绣丝绸,闽南刺绣绣石头”。影雕作品可见于人物纪念、艺术装饰、企业铭牌、建筑标识等。
每一幅影雕都需经过上亿次的敲凿,对腕力、眼力、专注力要求极高,没有坚韧、忍耐的个性品质是没法做好的。惠安女勤劳、勇敢、贤惠,她们靠着这门手艺基本可以养活一家人。在她们的创作下,一幅幅民俗画卷、秀丽风光在石板上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及对美丽的追求。惠安女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爱拼敢赢,正是闽南妇女的精神写照。
9月3日晚上,非遗传承人李亚华一身惠安女装扮,为两国元首展示了自己的影雕技艺。李亚华说,习近平主席说起惠安女特殊的传统服饰、惠安女的精神,非常深透,让她深受感动。普京总统看完之后赞扬她是“美人刻美女”,并与她亲切握手。
说起自己的影雕传承,李亚华爽朗一笑:“如果说别人的一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我和我父亲这一辈子都是抱着石头过河。”
在惠安石雕基因中,烙着惠安女的缩影——坚毅、勤劳。出生于惠安的李亚华便是其中代表。(王甲铸摄)
在惠安石雕基因的血脉中,烙着惠安女的缩影——坚毅、勤劳。这一形象曾作为福建旅游形象闻名于海内外,出生于惠安的李亚华便是其中代表。
李亚华出生在石雕世家,其父亲李走生在惠安当地是有名的石匠大师。她从小就感受到父亲的手艺带给家庭的荣誉, 家里也一直把她当男孩来培养。她自己也没把自己当成女孩,喜欢在石头堆里转来转去,喜欢听老艺人讲石头的传说,喜欢从她父亲手中敲打出单调却富有节奏的音乐。
李亚华代表作《指挥家郑小瑛》(照片由李亚华提供)
李亚华师承其父,不仅传承了影雕技艺,更致力于发展石文化产业。
如今,她所创办的公司和石文化园将闽南石雕技艺运用于古建修缮、主题艺术景观、文创旅游等领域,打造“修造美游”等业务,其发展模式对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意义。2015年11月成为全国石艺文化行业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