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立春养牛专业合作社存栏数已经达到60余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品种。 培育村级产业,二期扶贫走向纵深 山村的永续发展需要更强的“永动机”,除了鸡鸭养殖,农家村还需要一个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来提振士气,获得更长久的持续发展动力,从而迈向整体脱贫。 农家村属于客家山区,山地面积相当广阔。当地乡村干部提供的信息启发了扶贫思路。长乐乡畜牧兽医站的冯清泉站长透露:“农家村目前涵养的山地草场有三四千亩,多为狼尾草、黑麦草,而且自古以来这里的农户就有养牛传统,主要饲养品种是闽南水牛、鲁西黄牛。” 有天然草场资源,这里的牛都是自然散养,因此养殖周期长,肉质鲜美,“出栏牛一公斤可以卖出30~32元的高价,还供不应求”。但是一家一户散养的风险高,效益低,村民不敢大规模养殖,多数用于耕作需要。永荣集团觉得养牛大有可为,“有传统基础,也有很好的自然条件,而且适合当地的现状,风险相对小”。 去年永荣鼓励村集体成立平和县立春养牛专业合作社,提供10万元资金,按照统一采购牛犊、统一放养、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农家村设立养殖基地。 一期工程实验养殖鲁西黄牛,经过繁殖,目前肉牛存栏数已经达到60余头。为了打消贫困户养牛风险,永荣还给每头牛都上了保险,如果牛在饲养过程中死亡,可以获赔8000元。 采用“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除了卖牛产生经济效益,还雇用有半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生产,轮流放养。今年,牛场就雇用了贫困户曾国基等3人,主要负责牛场清洁、放养维护等工作。每天7点将牛赶到草场,傍晚四五点再赶回来,曾国基每月能拿到1500元工资,年底根据个人表现,每月可再得到500~900元不等的绩效工资。“不用离开家,就能获得稳定收入,日子过得好多了。”他脸上露出了笑容,“牛粪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我把牛粪拣回家做柚子的肥料,今年的化肥投入还少了1万多元。” “买牛不愁钱、养牛没风险、产牛有奖励”,首期实验养殖获得了成功,村民的干劲起来了。目前,村企已经达成共识,将积极培育规模化养牛作为村里未来的支柱产业。“黄牛生长周期慢,下阶段我们计划增加品种,有考虑引进生长较快的西门塔尔牛。”冯清泉告诉记者,“按照标准化牛场的建设要求,牛棚二期建设将扩大养殖规模,力争明年基地的存栏数超过150头。” 一年多的精准扶贫,效果已经初显,但是整体脱贫仍需努力。11月初,永荣集团落实二期百万元扶贫资金,将在农家村援建办公、便民服务、医疗、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同时,集团计划加大采购数量和品种,将长乐乡发展转变成为集团绿色食品采购基地,解决销售的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