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6日讯 浅水一湾,同胞情深;两岸合作,媒体先行。今日,在漳州,第八届海峡媒体峰会正式开幕。
开幕式上,福建日报社总编辑梁建平作了题为《加强传播手段建设的若干思考》的主题演讲。
致辞原文:
加强传播手段建设的若干思考
梁建平
(一)
“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从事传播的媒体人必须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的一个紧迫任务。
关于传播手段的创新,习总书记在2016年的“2·19”讲话中就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新型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更早时候,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宣传工作要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手段创新,就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充分肯定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他又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为此,在谈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在论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和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的一系列论述,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而任何一种理论要产生广泛影响,既要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又要有先进的传播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传播能力,需要进行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对舆论领域而言,这个建设与创新着力点在于媒体融合发展,在于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抢占传播制高点。
(二)
以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来审视这些年的媒体融合,开始建设但未全面建设,初见成效但离要求甚远。传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格局不断变化、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多样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必须有新的传播手段。
就以福建日报十九大报道为例。十九大期间,福建日报社以报网端微一体运作的方式组织宣传报道,虽然纸媒报道量也创历史新高,但真正传播多、传播快且影响力大的,还是网端微的报道,一是不断的报道海量、即时;二是独特的新网产品传播力比纸媒更具优势。例如“我给十九大寄封明信片”活动,大会前通过新福建客户端和官微发布,7天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请查收福建人民的民生大礼包”H5,会议期间点击量超过11万;“一起来学十九大”线上活动,3天点击量破百万,总点击量超500万。
除了移动传播新产品外,纸媒的一些重点栏目也通过与网端联合包装推送,扩大影响力。例如《全面小康的福建故事》全媒体报道,“向总书记报告”全媒体报道,均以报网端分别呈现的形式推送。初步统计的数据,十九大期间,东南网、新福建客户端和福建日报官微的点击量超过2000万,试想,如果没有网端微,报纸的阅读量是极为有限的。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这几年福建日报社按照省委关于打造“一报一台一网(端)”的部署加快建设,以中央厨房建设为抓手,努力推动福建日报、东南网、新福建移动客户端、福建日报微博微信一体化运作;形成集团融合发展的龙头。运用网端微等传播新手段,福建日报新闻报道改变了单纯纸媒受出版时间和发行区域限制的困境,初步能够做到即时报道、多元呈现,扩大传播、扩大影响,特别是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福建日报的融合报道开始能够有效争夺话语权和主导权,成为各级党政和公众关注的重要信源。
最突出的事例是抗台风报道,过去单靠纸媒,我们只能24小时报道一次,等你报道时台风已过境,报纸也送不出去,所以福建日报连防汛指挥部成员都不是。但现在有了网端微,我们可以即时、滚动播报,24小时现场播报,互动播报,报业集团也成为抗台风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
(三)
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对传统纸媒而言,需要着力于大力加强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与运用为主的新媒体建设,但从目前情况看,党媒集团的新媒体建设又普遍遇到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体制机制障碍重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张皮等诸多困难,特别是因为新媒体缺乏盈利模式,变现困难,使大家对融合发展产生畏难情绪,知其必须为但不知怎么为,或知其怎么为但无法为,谨小慎微,被动应对。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这个“高度重视”的要求,面对的是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我个人的理解,有两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通过各级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为破解困境难题提供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自身的高度重视,强化建设与创新,力求全面深化、力求有效突破。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厘清思路,精准发力:
1.重新定位传播平台,集中力量统一打造。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众多媒体集团在力推媒体融合中,因为体制机制的不同,核算利益的不同,传统纸媒与互联网媒体还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貌合神不合,且采编播自成体系,重复分散。这种纸媒和新媒体各自定位为独立媒体的思维与运作方式,必然导致规划、投入、指挥、营运等方面的相互分割与扯皮,更无法有效研判媒体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只能被动应付,累积困难与问题,最终可能都会被淘汰出局。因此,从党政和主管部门层面,到媒体集团决策层面,首先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对现有传播平台进行重新定位与规划,并区分轻重缓急实施整合、改造。实际上,报纸只是一种媒介,一个传播平台手段,网端微等互联网媒体也只是一种媒介,另一种传播平台手段。报纸这个传播手段需要纸张印刷和发行量;新媒体传播平台需要互联网技术、设备和流量。纸张和印刷、互联网技术和设备是硬件设施,发行量和点击量则要有内容和运营。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按平台建设的思路,对媒体集团现有的报网端微进行归并、整合、提升,按照宣传需要、市场需要重新设置纸端平台和网络平台,使其从初级、分散、重复、低效的状态中逐步转变,以适应目前多层次、分众化的传播需求,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将现有媒体资源形成优质平台资产,进而争取对外合作,壮大实力,做大做强。
重新定位平台的背后,是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报业集团建设与发展中,我们采用一报一公司、一网一公司的形式进行拓展和布局,这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可能可行,但到人人都是媒体、都是总编和台长的今天,就无法适应。公司化发展形成一个个媒体单位,不管麻雀大小,都是五脏俱全,不同体制、不同利益、不同打算。因此,当我们以平台思维来对这些报网端进行重新定位时,就要敢于有生有死,有大有小,有保有弃,切实优化结构,为新闻宣传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基础条件。
2.重新定位采编播,着力打造新的内容生产线。
与传播平台相对应,是传播内容的生产必须从以纸质内容生产为主转向纸网内容并重,乃至大量地生产互联网新闻产品。采编队伍的组织结构、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都要作调整改变,特别是要敢于从各自时间分散的媒体中解放出来。必须进行采编播结构重组和流程再造,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激励机制的变革,把分散在各媒体的采编力量重新组织聚合,分工协作,形成新的内容生产线。福建日报今年先从地方记者站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先后在龙岩、漳州、莆田、平潭建立全媒体记者站,统一承担福建日报和东南网、新福建移动客户端在当地的采编、发行和运营工作,通过与当地建立各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个记者站创办了福建日报地方观察周刊,地方观察官微,开通或加强了网端地方频道,增强了网端在当地的点击和下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给报网端微组成的全媒体记者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这种做法在许多省级党报媒体集团中已屡试不爽,它是“互联网 党报”之后的“党报 ”新模式。我认为,这将是解决传媒困境、加强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的一条新途径。原因有二,一是在传播格局剧变的条件下,党报的地位与品位是传媒集团所有媒体中最优质的资源,将这个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做强做大,符合各方需求。二是用“党报 ”做大传播平台,可以凝聚集团内部各方力量,为新闻传播改革创造机会与条件。例如除地方站增加地方观察和新媒体地方频道外,行业报也可以拓展行业观察,增办行业周刊和行业新媒体频道,并吸纳相关系列子报也参与联办,形成党报品牌的更大传播平台与合力。
这就是媒体融合中的结构与流程重组和再造,其背后是媒体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把采编力量从各个媒体所有的束缚中解放到集团所有、平台所需这个层面,需要打破身份限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并且相互流转流动。打破身份,就要打破利益平衡,牵动一系列改革。对此,需要集团决策层面有改革的坚强韧性与定力,也要干部管理体制的相应改革进行配套。
3.重新定位媒体属性,为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媒这个属性,要求媒体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努力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正因此,需要加快培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总书记要求:“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既是媒体本身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也需要各级党政、社会公众给予有力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新一轮的整合改造,牵涉方方面面,既要有外科手术式的重新洗牌,又要有中医调理式的从内部修复与练功,单靠媒体之功很难奏效,急需党政出手并动员社会相关力量予以支持。近年来,各级党政对媒体融合大力推动,对新媒体建设给予支持补贴,使媒体融合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局面。但在一些媒体内部和外部,还有一些对媒体属性的模糊认识,阻碍了这项工作的深入,主要有:一是放大了媒体的企业功能,简单地让媒体找市场,媒体工作硬件和媒体工作者的待遇缺乏有效及时的基本保障,更无从考虑新传播手段建设的投入与改革成本的支付;二是放大了媒体管理的机关化功能,缺乏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用简单的行政手段管理新闻生产流程与组织支撑,使传媒工作者的创造性与创业激情受到制约;三是放大了媒体的产业功能,媒体获得收入,不是优先考虑如何保证办媒体,而是热衷于投资,产业化运作,使媒体传播手段建设需求更加捉襟见肘,难有作为。
因此,在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中,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出台举措,狠抓落实。在媒体外部,要努力营造“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真诚关心、及时保障”的环境与条件。在媒体内部,要把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灵魂,勇于从理念到方法手段、体制机制都来一番革故鼎新,才能浴火重生,冲出困境,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上实现新作为,收获新成果。
从这几年报道媒体融合的实践与进展看,我觉得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三个重新定位联动互动,党政领导、主管部门和党媒集团也要进行一体运作,否则难以奏效。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好汉要三个帮。这也许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全面包括了媒体,这个深化着力于体制机制,着力于深层次矛盾的攻坚突破,留给纸媒的时间已经很少,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下大决心出大气力求大突破。
(四)
最后讲讲两岸媒体交流。两岸一家亲,这是十九大报告的话,两岸媒体也一家亲,虽然媒体性质不同,体制机制不同,但同为媒体,同需通过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有这个共同点,我们应该按照互联网思维,一是更多地互联互通,二是更多地共享共赢。今天的两岸媒体峰会,就是互联互通的一个载体,也是共享共赢的一个载体。多一些相互交流,找一些合作项目,建立更为密切的交流机制,我们就能多一些抱团取暖的双赢。也正因此,期待在下阶段的交流中,大家踊跃发言,贡献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