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余光中 ——访台湾著名诗人古月 福建日报驻台记者 李烈 得知余光中逝世的消息,古月马上掏出手机,确认这是否属实。“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古月说。 作为台湾著名诗人、两岸《创世纪》诗刊的社长,古月一直尊称余光中为“老师”。 今年年初,古月去高雄拜访过余光中。“得知老师摔了一跤,师母也摔了一跤,还住院了,所以我们就过去看他们。” 古月至今记得那天余光中的样子:一副眼镜,一袭素衣,一头白发,以及不到40公斤的体重。“老师和师母请我们吃了饭,还谈了一下诗。”古月说,谈诗,是每一次与老师见面必备的功课。 说到余光中的诗,耳熟能详的肯定是《乡愁》。“因为在那个时代,《乡愁》牵引出大家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情绪,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古月自己亦是这千千万万“共鸣者”中的一名:“我的父亲从湖南来到台湾,但在两岸‘破冰’之前,我无从知晓家乡的样貌,这跟当时大多数台湾民众的内心是一样的。” “所以,对于家乡的想象,一般只有很少的几个途径,一个是父辈的讲述,另一个就是老师的诗。”古月说。 在古月的记忆中,余光中的另一首诗《江湖上》对她更有启示意义,它讲的是一种对人生的自省与自问。“可是,我们要走过多长的路,才能寻得到答案?答案也许永远找不到……对于台湾诗界,老师相当于用自身树立了一座标杆。”古月说。 在她心中,余光中老师的影响力,早已突破了诗的界线。“在有乡愁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很单纯,无论是写诗还是别的什么,人们会沉得下心来,打磨、创作。” 余光中的乡愁,不只是《乡愁》 ——访《余光中传》作者徐学 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 “余光中先生曾经说,《乡愁》是我的名片,但我不希望这张名片遮住了我的脸。”14日,作为余光中生前好友,《余光中传》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学表示,余光中的乡愁不能仅仅从《乡愁》这首小诗去理解,而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乡愁》是余光中的名篇,但大家理解余光中,如果只知道《乡愁》,就好像理解李白只知道‘床前明月光’一样。”徐学说,在余光中看来,他自己的“乡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亲人、家族、故乡,第二层是故国、山川、典章、词汇,而更高的、形而上的第三层意义,则是精神家园。 “我们现在探讨乡愁,其实就是探讨中华民族在面对现代挑战的时候,能重新找到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徐学说,余光中对此有很多见解,并散见在其作品中,这是一笔丰厚遗产,“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里,这让我们看到他的坚持、追求和思索,也让余光中超越了一名文人、诗人的角色”,成为一个文化象征。 “他在台湾文学界深孚众望。”徐学介绍说,每次台湾评“十大诗人”“十大散文家”,余光中都名列其中,近几十年《台湾文学大系》的总序也都由他担纲。除了文学和思想价值,徐学认为,余光中也是一位教育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他留下的遗产有待后人进一步发掘和认识。 |
相关阅读:
- [ 12-15]余光中病逝 台文艺界感念“诗人的位置无人能取代”
- [ 12-15]诗人余光中昨日病逝 他从厦门踏上诗路又为厦门留下诗作
- [ 12-14]“写过一千首诗”的余光中,乡愁之外还有这些名作
- [ 12-14]余光中病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成绝响
- [ 12-14]台湾诗人余光中辞世 享年90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