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纸禁令,堵住洋垃圾进口的通道, 一些加工利用企业因此而“断奶”,必须重新寻找本土原材料来源,再生资源行业也面临着行业大调整、企业大洗牌
居民将垃圾分类后投入环保屋。 本土垃圾分类回收能力较弱,还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已有17年,但是效果甚微。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存在“四低”现象,组织化程度低、分拣技术水平低、经营规范化程度低、部分品种回收率低,给人“脏、乱、差”的印象。 究其根源,原因在于:公众认识不到位,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具体怎么分;行业监管政出多门、责任划分不清;税收体系不健全,规范企业难生存;监管执法难度大、市场秩序较乱;法规不健全,政策配套性不强,等等。 国内回收体系尚未建立,垃圾分类不彻底,回收的废物品质难以被高值化利用,甚至成为完全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这导致再生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一方面我国日益增多的固废要填埋掉,另一方面大量规范企业出现“废料荒”。 “本土垃圾分类回收能力较弱,还不能满足需要!”一家大型加工利用企业的董事长无奈地说,他们只好以比国内废料收购价格高出30%~40%的代价从国外进口固体废物。 再生资源行业准入门槛低,“小散污”大肆抢抓回收的废料。这类小工厂一不开票纳税二不治理污染,能赚一点是一点,此类企业利润低、污染大。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如果任由市场无序发展,规范企业要么退出再生资源市场,要么屈身化作“小散污”谋生存。只有清查国内“小散污”,让没有达标的家庭作坊和小企业关停并转,留下有科技力量、系统完善及资本充裕的大工厂,才能实现固体废物的高值化利用。 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飞鹏说,垃圾转化成资源是一个系统的产业化过程,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在产业链上,要建立大型的垃圾分拣分选厂。垃圾分选出来的产品要统一招标,让有资质的企业进入招标范围,防止“小而散”企业在处理回收产品时造成二次污染。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