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和人民三个关键词,既是去年的亮点,也是新一年发展的着力点
东南网1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8日,南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发展和人民成为高频词。据统计,“绿色”两字出现21处,“发展”两字出现99处,“人民”两字出现20处。
三个关键词,既是去年南平工作的亮点,也是新一年南平的着力点——绿色为底,绿色和生态是南平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蹄疾步稳;发展为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以七大产业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关键,今年南平将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民生为先,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打赢教育翻身仗,实施医疗卫生补短板“八大工程”,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厚植绿水青山
去年,南平生态文明建设亮点很多: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在全省推广,加快建设总投资215.3亿元的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南平生态文明建设驰而不息:今年率先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完成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认真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林木栽培、改培和赎买工作,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完善森林生态功能,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加快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积极发行绿色专项债券,探索建立生态银行。
“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是加快闽北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南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共拆除生猪养殖场7180家,削减生猪293.86万头,解决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今年,继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持续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水美城市是南平打造的绿色发展新名片。今年,南平将统筹加快武夷新区、延平城区和县域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城在水中、景在城中、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水美城市”。
聚焦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支撑。南平去年梳理出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高水准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构建起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2018年,将加快实施294个、总投资2033亿元的绿色产业发展支撑项目,促进七大产业互促共融、加快发展。
今年,南平把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细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今年,南平全面梳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社会事业等发展重点和薄弱环节,实施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800个,全年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500个,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有了方向,有了抓手,南平绿色发展提质又增效。如现代绿色农业,将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武夷山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重点推进“天空地”农业大数据等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文化研学旅游、休闲养生旅游、体育健康旅游和民俗乡村旅游,重点推进武夷山茶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新型轻纺、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竹木加工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汽车汽配、电力装备、食品加工装备等三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拓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会展、娱乐演艺、影视传媒等产业,重点推进五夫朱子文化园、考亭大宋文化生态书苑等项目建设。
以民生为本
增进民生福祉,多解民生之忧,是南平新一年的工作重点。
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持续开展五大提升工程,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和“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探索政府购买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开工建设1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2800个。加快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化,鼓励和支持武夷学院参与职业教育联盟。
同时,加快健康南平建设,实施医疗卫生补短板“八大工程”,实施“43113”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武夷新区综合医院等项目建设,新建10个以上中医馆,实现每千名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26张。
此外,加快建设完善一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妇女之家”和“儿童之家”,全面完成乡镇敬老院整改提升任务,力争建设200个以上农村幸福院。持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改安置房2471套,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加快实施精准扶贫,今年确保3个贫困县、9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对刚脱贫的困难群众,做到扶贫政策不变、扶贫项目不断、扶贫资金不减、智力帮扶不停,让贫困人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