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以油菜花海为市场启蒙点,近年来,花海景观渐成潮流。樱花花海、向日葵花海、四季花海……不一而足。它们不再只是单纯的农业景观,而被赋予了更多旅游产品与民生工程属性。争先上马的花海项目,被不少景区视为最大卖点与引流利器。
漳州利用水仙花夏眠时期打造七彩花田。白志强 摄 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反思 长泰古山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团队,同时在山重村运营着十里蓝山景区,后者同样以花海为主打产品。花海运营团队曾赴各地考察,发现业内对花海的理解普遍过于狭隘。“围个篱笆,撒把种子,种上一片草花就开始收费。”福建十里蓝山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谢梦洁认为,花海景观营造,是一个高度专业的行业,需要品种选择、应用手法、日常管养、市场运作等多元化人才。 成本高企是首要问题。“一二年生草花景观效果虽然立竿见影,但花卉寿命往往只有三四个月时间,必须反复挖了种、种了挖。”谢梦洁以其运营的彩虹花带为例,该项目占地20亩,种有三色堇、薰衣草、鼠尾草、金鱼草等十余种常见草花,“为达到四季花海效果,我们需要三个月更换一次,算上花苗、人工、运输等成本,每次更新的综合成本超过50万元”。 高成本的背后,并未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做支撑。“国内流行的花海,种的大多是波斯菊、向日葵、油菜花等,可复制性强,同质化明显,缺乏文化内核,更谈不上品牌与特色。”福建大农景观建设有限公司,是漳州英桥花海的建设与运营方,公司董事长方龙俊常年关注花海经济。在他看来,当门票收入不足以支撑花海运营,项目便无以为继。 实际上,国际知名的花海项目中,花海通常只起到引流作用,与花卉产品开发、旅游休闲配套等相关业态的高度融合,才是花海经济的内在动力。以普罗旺斯为例,薰衣草深加工与周边产品、薰衣草节庆等,与花期旅游共同构成了薰衣草产品版图。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