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政策扶持,行业就垮了”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漳州的实践,全部为政府工程。而放眼全省,装配式建筑的商业推广依然有限,但福州、厦门等地都有案例。 “这个行业被视为朝阳产业,但在市场启蒙阶段,政策护航是装配式建筑业能够存续的前提条件。若无政策扶持,行业就垮了。”沈阳人邱德瑜于2016年加入泷澄技术团队。沈阳是国内装配式建筑业先行地区,早在2012年便作为国家试点开始了产业探索。 以被视为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上海为例,当地对装配式住宅项目,在一定预制率条件下按平方数给予补贴、进行容积率奖励等政策。3%的容积率奖励被认为是最大驱动力。而我省的激励政策,同样涵盖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税费优惠、行业支持等方面。 福建工程学院教授陈群主导的《福建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课题组,曾在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开展了一次福建装配式建筑业调研,面向业者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最终梳理出该行业所面临的瓶颈。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成本高被提及最频繁:“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要高出300~500元/平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不愿主动选择开发。” “装配式建筑确实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但PC构件生产设备、开模、构件堆存、运输等方面,又增加了新成本。”邱德瑜表示,PC构件厂属于重资产投入,动辄亿元以上投资,若不能通过规模生产来摊薄成本,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势并不显著。但实际情况是,在泷澄,PC构建生产线的设计年产能为10万立方米,而目前每年产量不足1万立方米,产能释放率相当有限。 规模小导致成本高,成本高又反过来限制规模扩大,这被认为是目前装配式行业最大的掣肘。“目前,在不考虑政策补贴与奖励的前提下,行业内能够实现盈利的厂商屈指可数。”邱德瑜表示。 但受访业者也普遍认为,省内相关政策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泷澄公司董事长郭黎明表示,当前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明晰。我省住建厅印发的行业文件汇编显示,目前,我省各设区市中,仅福州、厦门、三明、泉州四地出台了相关政策,漳州版的装配式建筑业实施意见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至于业界更为关心的补贴与奖励政策,他们认为扶持力度、落实条件、可操作性等方面同样有待加强。 不能只盯着预制率 除了成本高企,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了解有限、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专业人才欠缺等因素同样被广泛提及。在预制率硬指标的背后,还有更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紫云棚户区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有安置户前来询问,装配式建筑是否牢固抗震,是否存在漏水之虞。”兰允定是泷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BIM中心主任,他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广以大板房为代表的装配式房屋,但由于其质量与抗震性难以保证等问题,上世纪80年代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在国内推广的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区别于大板房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但公众对其认知依然停留在大板房时代。” 邱德瑜表示,目前行业内不乏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与论证,但大都零散而不成体系。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未经历过足够的抗震性考验。对此,泷澄正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试图参与重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合作的课题《建筑结构抗震策略与结构体系分析》,要解决的便是公众认同的问题。 同时,泷澄公司已引进建筑信息化系统BIM管理平台,建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全流程信息档案。“有BIM系统的支持,可实现建筑构件标准化、信息化生产,能够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模拟建造,也可以模拟施工工序,从而在前期观察模型的过程中,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矫正。”兰允定说,此外,其所有PC构件已实现了扫码可追溯。 专业技术人才,向来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的稀缺资源。“同行之间互挖墙脚尤其普遍,且开价几乎没有上限。”邱德瑜说,在发展早期,部分地区甚至难以找到专业审图机构与工程验收机构。 在技术标准体系方面,虽然福建已先后发布了13个规范文件、4本地方标准和2本图集,基本能够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要,但在行业标准与规范方面,依然有待进一步细化。 记者手记 加快推进市场化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与时兴的光伏产业类似,正当红的装配式建筑业带有强烈的政策属性。它发端于政策倡导,高度依赖政策扶持,深受政策走向影响,同时政策性工程为其提供了最初的实践机会与订单来源。而其之所以备受官方青睐,源自其再造建筑流程,在省时省力、节能减耗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被视为推进住宅产业化、建筑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 作为新生产业形态,在市场尚未完全启蒙的情况下,借由政策助推,无可厚非。但从产业长续发展而言,装配式建筑最终要走向商业与市场,在政府性工程之外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对于相继进场的从业者而言,若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政策的不确定性将为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 具体到操作层面,在消费端如何寻求认同与支持,如何完善基础理论研究,如何充分构建行业标准与规范,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实现成本的合理管控……装配式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不仅仅是提高预制率这么简单,更是一个梳理并重塑产业体系的过程。 |
相关阅读:
- [ 12-06]李建辉主持召开建筑业座谈会:创新机制优化服务 凝聚合力做大做强
- [ 08-08]今年上半年泉州建筑业平稳增长 总产值达638.69亿元
- [ 05-18]建筑业实名制应推而广之
- [ 02-2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 [ 02-14]建筑业迎"开门红" 21只持股超20%基金周涨3.14%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