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会议间隙,代表们就补齐民生短板,扶贫脱贫及山海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本报记者 林双伟 摄 东南网1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张静雯)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32万,占总人口的13.7%。据预测,到2050年前后,占比将达到30.4%,老年抚养比由12.6%提升到35.1%。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如何补齐养老事业短板,让老年人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今年的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鼓与呼。 专业服务,让居家养老更开心 不离家,不离亲,居家社区养老最开心。调查显示,97%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既能享受家庭温暖,又能享受社区养老服务。近年来,我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力度,至2017年底,共建成206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全省35%的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和实惠。但提供的服务项目多以文化娱乐、日间照料为主,在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助餐等方面较为欠缺,存在功能组合不够和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等短板。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社区工作者,省人大代表、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新店社区党总支书记吴林徽认为,要建立群众满意的居家养老体系,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首先要以社区为单位解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康复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立老年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减少老年人家务劳动,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心。同时,也可考虑将老年大学引入社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省人大代表、永安市燕西街道新安社区党委书记王清芳建议,强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力量的培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她认为,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必须有专职专业的工作队伍。建议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吸纳专业的人士到为老服务的工作岗位上,扩充为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同时,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时间银行”制度,根据老年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项目,折合成服务时间,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换取年老后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目前,全省社区内已有不少教育、文化、体育、康复、餐饮等为老服务资源,但相对独立,布局分散。建议统筹各类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把分散的功能整合起来、聚集起来,让老年人在同一场所可享受和获得多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