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让老人晚年更放心 对于老人而言,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生病。如何实现养老与医疗相结合,解决老人养老的后顾之忧,成为很多代表委员共同关心的话题。 “如果缺乏医疗康复的有力支撑,养老服务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就无法保障。”省政协委员、南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潘丽贞认为,目前,在很多地方,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服务,许多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疗服务较少进入养老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她建议,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公办养老机构要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并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鼓励民营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对接,建立绿色通道。拓展医疗机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国有、民营医院的医疗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延伸,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促进医护人员、医疗技术、医疗资金、医护服务等医疗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流动,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 省政协委员、龙岩市文联主席王永昌说,近年来,很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以龙岩市长汀县为例,长汀县以新桥中心卫生院为试点,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于2014年建成长汀县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探索创建“零距离、微负担、个性化”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实现医、养、护一体化。但是一些高龄、失能、患病等的特殊老人群体,家庭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经济条件较为困难,长期入驻医养机构的费用支付能力有限。他建议,充分发挥医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将长期护理及康复服务等纳入医保范围,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医养中心受益人群,解决老百姓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医养结合中,养是基础,医是保障。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推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共建,最好是医疗机构能积极主动,多尽社会责任,主动加强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同时,建议扶持引导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一院一策,自主选择医养结合的具体形式。 加大扶持,让护理队伍更壮大 近年来,“用工难”是养老遇到的普遍难题。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服务人员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服务水平。 “养老护理人员不仅缺口多,专业人员不够,而且队伍稳定性差,‘跳槽’现象普遍。”省人大代表、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教研员周爱晶和省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吴丽冰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吴丽冰介绍说,比如,福州某养护中心去年6月在某院校招收了10名实习生,3个月后只有4名在岗。她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从业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与照料老人的劳动强度不成正比。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照顾老人就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等思想偏见。她们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和津补贴,缴纳“五险一金”等待遇,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相挂钩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等四类分类管理,畅通养老护理员晋级渠道。同时,建立大学生入职补贴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队伍,让这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省政协委员、福建东盈水电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卫东也建议,积极盘活人力资源,开辟农村劳动力市场,政府组织免费培训,解决从业人员队伍紧缺问题。针对目前养老领域的护理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等现象,他建议,教育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学历教育,加强养老学科建设,加快培训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建议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持证养老护理员的比例。“养老事业是一项持久战,需要克服急于求成、速战速决的心态,不能病急乱投医。”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