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
以“五个一批”项目为抓手,发挥产业项目的直接支撑作用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的基础支撑作用,大、中、小项目配套,政、民、外项目齐抓,壮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重点领域有效投资。促进产业投资比重提高,把扩大有效投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扩大工业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和农业领域投资,大力推进产业链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加大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拓展社会事业补短板投资,在提升现有工程包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生成一批新的工程包,充分发挥工程包捆绑实施的规模效应和政策效应,通过创新完善“一包一策”“一地一策”,增强补短板的系统性、惠民生的针对性、扩投资的实效性。
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招商引资,加强与央企、民企、外企洽谈对接,促进项目落地。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协调服务,全面提高重大项目开工率、建成率。2018年在建省重点项目1150项,年度计划投资4308亿元,计划开工项目155项,建成或部分建成155项。突出产业项目带动,推进京东方柔性面板、莆田HDT高效太阳能电池、福州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厦钨永磁电机等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促进晋华集成电路生产线、宁德时代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厦门英蓝国际金融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永荣石化己内酰胺、华佳彩高世代面板、天马TFT平板显示二期、厦门三安LED等项目建成、投产或达产。夯实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力争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53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63万吨,建成高速公路225公里(含扩容工程)。其中,铁路重点抓好福厦客专、兴泉铁路、福平、衢宁、建宁至冠豸山铁路等工程续建,湄洲湾北岸支线主体工程建成、南三龙铁路通车;城市(际)轨道交通方面,福州重点推进地铁2号线、1号线二期、6号线工程续建,4、5号线一期全面开工。厦门继续抓好地铁2号、3号、4号线工程续建,开工建设地铁6号线及漳州角美延伸段工程。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福州机场二期、龙岩至龙川铁路、沈海高速福厦扩容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设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推进省疾控中心迁建、省老年医院、省儿童医院、省妇产医院、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大翔安校区、厦门体育中心、泉州大剧院、福建海峡健康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人民获得感。
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落实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适时调整发布省级PPP项目库清单,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领域PPP政策措施,加大项目推介和对接力度。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施“促升级扩消费十大行动”,拓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信息、汽车等消费热点。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引导扩大传统产业的绿色制造、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打响“清新福建”品牌。推动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快递配送和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建设。
促进出口稳定增长。争取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试点,努力引进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积极促成重点企业在我省建设跨境电商运营中心,推动泉州(晋江)国际邮政交换局尽早运作,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启动外贸企业主体培育和助力万企成长方案,对品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实施分类辅导,推动有潜力的企业扩大出口。
(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攻关。推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国家专利审查福州分中心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支持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光电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具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再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国家级、国地共建、省级合理分布的创新平台体系。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立覆盖全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和技术市场体系,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完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来闽工作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投贷联动试点范围,支持福州新区、泉州丰泽区和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全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新机制。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福建)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国家数字经济(福建)示范区建设,实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推进福州和厦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实施产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深化“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扶持一批行业应用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壮大数字经济规模。人工智能要加快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和系统优化。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物联网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产品研发,完善物联网公共支撑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实施“物联网+”应用计划,在车联网、船联网、智能家居、人体感知、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规模化集成应用。大数据要研发分布式文件系统、海量存储数据库、大数据搜索引擎、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软件产品,开发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加快打造重要民生服务领域的大数据行业应用平台。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山垄田复垦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加快划建水稻生产功能区,努力实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
加快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发展从增产到提质,继续实施农业“五新”工程,支持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发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发展平台。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推进国家级、省级农林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加强适合我省种养的品种选育、引进、研发、繁殖与示范推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开展畜禽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全面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年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化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发展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试点示范工作,做好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市、区)、乡镇典型经验推广,开展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工作。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展增收渠道。
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我省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权放权,完善清单管理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全面推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多证合一”、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便利化、先照后证、证照分离、简易注销等改革举措,加快电子营业执照核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打造包容创新的监管环境、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项目资产证券化,引导设立各类专业基金。落实精简企业投资前置条件的实施方案,加大前置审批事项精简力度。加快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审批各环节信息全流程联网共享。
深化国企国资和重点行业改革。推进国企国资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双向投资。开展员工持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等试点。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企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规范建设,开展所出资企业外部董事试点和出资人委派总会计师试点。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实现试点项目设区市级全覆盖。推动中小用户通过售电公司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推动财税价格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科学调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专项资金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动态评估清理机制。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推进水电天然气等要素价格改革。
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调整优化全省主体功能区格局,健全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长效机制,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统筹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协调机制,推进全省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空间规划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推进实施福建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