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漳州市龙文区湘桥村挖掘本村古厝遗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旅游潜力,着力建设特色富美乡村。 东南网2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李珂 通讯员 张小惠 文/图)经过环境整治,湘桥村古厝群前臭烘烘的猪圈和船坞不见了,久违的七星池重现,广场一片开阔。 新春佳节,漳州市龙文区湘桥村的古厝群在高挂的大红灯笼掩映下,古朴而又喜庆……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湘桥村人才辈出,现有与名人息息相关的明清古建筑10余座。其中,历经数百年,保存较完好的有6座。2015年,龙文区九十九湾闽南水乡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旧貌复原、修旧如旧,作为九十九湾起点段的湘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守旧”,古厝焕新颜 “变化大着哩!”适逢寒假,今年84岁的黄庆龙老人带着外出求学多年的孙子参观修复后的古厝群,“原来广场这里是一片猪圈和船坞,臭烘烘的,现在修得又好看又开阔,孩子回来都主动要求我带他来参观”。 湘桥村依江而建,环境十分优美。该村现有“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明清古建筑,此外还有我省唯一一座华佗庙。 湘桥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此珍贵,如何保护好、更好地传承下去?2015年,龙文区政府重新调整该村保护规划,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我们会同市文物局专家进行专门讨论研究,邀请杭州设计院的设计师进行了保护性规划,一期共修复6座古厝,复原古厝门前的大埕和七星池,并投入3000万元进行村容村貌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游廊、观景平台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正加快建设中。”湘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景林介绍,湘桥村还对古厝周边的30余栋民居进行外立面改造,使其风格统一。 求新,宗祠变学堂 “呼!哈!”行走至湘桥村黄氏宗祠外,声声雄浑有力的呼喝声振奋人心,步入宗祠内,一群身着练武服的小朋友们正整齐划一地练着功夫。 去年以来,湘桥村充分发挥与武术协会的共建优势,在该村黄氏宗祠内免费开展国学武术教育,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开班授课,着力把“家庙祠堂”变成青少年教育基地。 “强身健体,从娃娃抓起,国学武术教育能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促其全方位发展,又能在全村营造良好文化氛围。”黄景林说,“我们去年招生20余名,训练卓有成效,今年又有10余名村民带着自家小孩慕名而来。我们也希望,能借此平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家庙祠堂变身学堂,黄氏宗祠不仅是孩子们的学堂,也是党员干部们的学堂。为利用好这一场地,湘桥村率先建立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使家庙祠堂变身“党建阵地”,成为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学习家风家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教育基地。 图变,产业急转型 高污染、高风险、高占地,曾经的胶合板产业是湘桥村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该产业逐渐与城市发展及自然生态产生了矛盾,淘汰成为必然。 201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胶合板行业专项整治在龙文区掀起。湘桥村提前一个月完成全村200多家刨、压、晒板厂停业整治任务,拆除厂房5万多平方米,清除晒板占地6万多平方米,整治成效初显。 以往那种低效益、高污染的产业已不适用,如何带领村民寻找新的经济来源,实现在“家门口”发家致富成了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 “我们将挖掘本村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旅游潜力,适度进行商业利用开发,引进经济业态,发展文化名村特色旅游,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向第三产业转型。”湘桥村村委会主任黄志松说。 据悉,未来,湘桥村将依托近代著名国画家、漳州画院首任院长黄稷堂的名气,打造龙文区文化字画、特色手工艺品一条街;利用赛龙舟习俗,主打闽南龙舟天天赛项目,让游客体验赛龙舟的乐趣;利用全省唯一的华佗庙及神医华佗的名气和现存的100首药签,推广传统中医保健护理、养生药膳馆等项目;将漳州特色小吃与观光明清古建相结合,打造龙文区小吃一条街,实现文化、民俗、旅游高度融合的特色富美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