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蔗糖厂,工人们熟练地分工制糖,一忙活就是整整一个月。
回归传统,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012年,三个男人重新考虑起了蔗糖生意,吴庆有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甘蔗种植日渐萧条,但他始终认为百年蔗才是村里发展的王道。在万前村,1亩甘蔗地可产0.5万多公斤甘蔗,50公斤甘蔗可制作3.5公斤红糖,出糖量高。和种植茶叶相比,每亩经济效益要多出两三千元。吴庆有和村委会主任王进胜、老主任王仕有一碰头,三人说干就干,先拿出两三亩地做实验。
“本想给村民开个好头,可是做出来的红糖质量不过关,全是黑的。归根到底还是制糖技术不行,一下就亏了三万多元。”第一年就出师不利,三人肩上压力陡增。
3万块钱就这么打了水漂,村民中质疑声起,不少人唱衰甘蔗产业。村民王仕营对这件事就有所迟疑,“以前熬出的红糖就这么黑,改变成色谈何容易?”
但是,王仕有并没有灰心,他只身一人跑到义乌,找制糖师傅学艺。古法熬糖三口锅三角形排列,杂质出不去,糖越熬越黑,义乌师傅所教的熬糖法是八口锅纵向排列,熬出来的糖颜色清亮、纯粹。重振旗鼓再出发,2013年村里购入三台榨糖机、一台熬糖设备,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百年蔗糖厂,走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
就在这一年,看到糖厂发展潜力的村民纷纷入股合作社,吴启库和王仕挺在同年各入了10股。“一共入了600多股,当年就略有盈利。”吴庆有说,股份制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所有股份按人口数购买,每股为1000元。如今全村共有312亩甘蔗地,96%的村民都成了股东,共认购了1200份股份。
2017年,糖厂迎来了第四个年头,甘蔗一收完,锅炉马上烧起柴火,王仕有带着五六个技术工轮流作业,要不停地干一个月。百年蔗熬出来的红糖又脆又甜,营养成分高,市场上包装好的三百克就卖一百多元。
甜蜜的蔗糖给全村带来了甜头。欧式风格的露台,鹅卵石铺就的庭院,大理石砌成的花圃栽满鲜花……万前村笔直的村道两旁,小洋楼鳞次栉比。“目前甘蔗的收入占全村居民收入的70%。”村支书吴庆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