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频道> 政策发布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
2018-06-20 17:59:08 来源:东南网
    

二、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

(四)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加快推进标准制订修订和转化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园(场)创建,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场、示范区)建设,推动规模生产基地按标生产。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推行种植养殖清洁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规范农药、抗生素类兽药、激素类兽药和化肥使用。全面落实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行动,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及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三同示范工程和一标两市行动计划,培育更多标杆示范企业。推进海西进出境动植物检疫隔离处理中心和辖区口岸建设,促进优质农产品和种质资源的引进,优化品种。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省级以上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比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创建食品安全示范省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构建从农田到餐桌覆盖人民群众日常基本消费食品的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高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水平。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我省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工作,推动传统主食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标准宣传贯彻,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评价。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逐步提高药品与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覆盖面和标准水平,全面提升药物和医疗器械质量水平。保护好我省本土中药种质资源,建立闽产药材福九味等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与药品注射剂再评价

(五)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

加快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紧扣消费品质量安全要素,建立广覆盖、保安全的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满足居民人性化、多样化的新兴信息消费需求,逐步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引导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挖掘消费需求,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技术、资金、品牌等优势,延伸服务链条,由单一产品生产制造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快产品智能化转型,开发和生产各类功能型、时尚型、专业型、智能型健身休闲用品,促进产品与技术集成和跨界融合创新。加大涉及消费体验的重要功能指标和绿色环保指标抽检力度,对定制产品、智能化产品、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品开展风险监测,引导企业提高产品的功能设计和关键元器件的制造能力。优化智能马桶盖、空气净化器、生活服务机器人等新兴家电产品的性能和消费体验,提高传统家电产品舒适性、智能化水平。巩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箱包、妇女儿童用品等传统产业优势地位,培育创建一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质量提升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严格儿童产品标识标注。推动老年人用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扩大老年人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用品市场。实施福建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晋江运动鞋服、厦门健身器材等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培育若干具有全国性品牌影响力的体育龙头企业。

(六)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

加快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产品性能,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工艺。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等对关键原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为重点,以对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突破口,加强可靠性设计,提升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点技术突破和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工程机械绿色化和宜人化设计、关键部位制造、智能型产品研发技术,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制造技术,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和伺服驱动技术,高速精密重载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大型精密模具等基础制造技术,以及控制系统、高精度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减速器、传感器等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重点推进泉州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等一批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强的项目建设,提升我省高端装备制造的竞争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壮大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完成以高精度衡器载荷测量仪、60MN力标准装置为重点的自主核心计量关键技术能力建设,构建全过程产业计量测试服务。推行绿色制造,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在钢铁、建材、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高耗能行业、终端用能产品提升能效水平。

(七)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

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提高煤炭洗选加工比例。贯彻落实国家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加大汽柴油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质量抽查力度。促进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加快高端材料创新,提高质量稳定性。加大对钢铁、水泥等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对系统性质量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绿色建材,促进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品质提高,重点加快发展400系不锈钢以及双相、超级双相不锈钢等高端产品,推进延伸不锈钢下游精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推进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依托我省石墨烯产业两核三区发展格局,建立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发展石墨烯专用设备、科技服务等配套产业。研究合成树脂多功能化、减量化改性技术,研发增强增韧复合材料、高强度高模量增材制造材料。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加强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刀具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八)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

高质量建设和改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供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储水池塘、下沉式绿地、透水性广场和停车场等建设,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全省建成投用地下综合管廊达到280公里。以工程质量安全耐久为核心,强化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提高设计总体水平。严格执行重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坚持科学论证、科学决策,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引导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投标阶段落实打造品质工程各项要求,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加大抽查抽测力度,重点加强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创新监管体制机制,推进监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加强监督队伍建设,监督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并按程序报批,重点保障日常监督抽查等专项经费。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开展部品部件认证,建立健全部品部件生产、检验检测、装配施工及验收的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的地方性立法,编制完善绿色建筑地方标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九)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推进机构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养老产业发展,探索推进智慧养老工程。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开展品牌化、连锁化建设,整合、充实、升级现有家政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家政服务市场化、网络化水平。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引导餐饮企业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化生产、连锁化经营的生产模式,持续培育打造闽菜和餐饮企业品牌,加快推动闽菜走出去。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深度挖掘清新福建品牌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旅游+”,着重发展个性化、精细化、高端化旅游产品,以放心游福建为核心,全面优化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重点提升福泉漳海丝文化、厦门国际旅游港、大武夷、福建土楼、平潭国际旅游岛五大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湄洲岛、环东山岛、大戴云、宁德渔家海岸、沙溪百里画廊、闽西红色等六大新兴旅游产业集聚区。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创建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物流全链条服务质量,增强物流服务时效,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加强电子商务产业载体、物流体系、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咨询评估、信用中介、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健全职业认证和信用管理体系,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结构多元化发展,鼓励加快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银行服务、保险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质量。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扶持政策,加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发展壮大公职律师、公司律师队伍,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司法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提高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质量。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建成100个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制度机制建设,把精细化、标准化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建设,促进现代网络技术在社会治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确保内容导向正确,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水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形成网上网下的同心圆

着力打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政务服务品牌,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服务窗口,推广政务服务单一窗口受理和全程网办。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规范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大幅提升政务服务协同化、主动化、精细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实现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信息、共享服务成果,全面推进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大力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立足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实际需求,明确重点、科学布局、优化结构,统筹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等事业发展规划。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深化教育医疗等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优质职业教育供给,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水平。鼓励创造优秀文化产品,进一步打响福建文化品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服务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供电、供气、供水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创新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供给。

(十一)提高进出口产品与服务质量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鼓励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项目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出口,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紧密结合、联动发展。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助推外贸提质增量。积极支持建设智检口岸信息化平台,构建进出口商品全球质量溯源体系,深化检验检疫流程管理改革,科学优化检验检疫流程,促进对外贸易优进优出加快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荐信用度高、产品质量优的出口企业参评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实现质量安全风险的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创新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归口集中管理新模式,保障跨境电商商品质量安全。积极对接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质量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口岸基础设施联通。进一步支持福建中欧班列扩量增效,推动中国(厦门)航空维修国际合作区、邮轮母港、整车进口口岸建设,推动我省现代物流、入境维修/再制造、邮轮旅游、进口汽车等产业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物流通、贸易往来提供基础支撑,促进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责任编辑:房小奇